墨子思想作为一个思想体系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自秦之后是不复存在了 。墨子本人作为一个杰出的思想家其道德人格力量,他对理想人格的追求,其弟子后学——墨者的精神作风,对中国传统文化理想人格的完善确有影响和贡献 。
中国传统文化对理想人格的认识是个人道德修养,家庭伦理关系的和谐,对国家、社会义务三者的统一,所谓“修身、齐家、冶国、平天下”融为一体 。首先是要求个人对社会应承担的义务 。以天下为己任的历史责任感,思想深层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是理想人格应具有的道德责任感 。以身赴义,杀身成仁,持节不屈,鞠躬尽卒,死而后己,刚正不阿被奉为理想人格的典范 。历代所传颂的一些志士仁人,正是他们在大节大义上的高风亮节,为人所敬仰 。士可杀而不可辱的信条正是表现了理想人格对个人信念的一种崇高感 。其次,在社会伦理道德上,要求能涉身处地为别人着想,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提倡忠恕爱人 。虽然这种忠恕之道有其阶级内容,但能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恻隐仁慈之心,仍是一种理想的伦理道德风范,是理想人格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作为一个人来说,他的品德,他的修养对理想人格的完善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 。中国传统文化十分强调修身 。人品的高低对一个人学术水平,政绩好坏的评价具有不可低估的影响 。“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 。正其身,具体地说,要求君、臣、父、子、夫、妇、兄、弟、师、友各自的行为、言语都应符合各自的身份地位,达到完美 。个人的道德人品的榜样力量是巨大的,所谓“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正心,诚意,寡欲,知廉耻,明是非,懂辞让,是传统文化对个人人品修养规范的基本内容 。取义,成仁,正身这三个环节构成了传统文化对理想人格认识的基本结构 。
墨子一生“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是以身赴义,以天下为已任的典型 。他对自己所信奉的主义和社会理想坚韧不拔的执着追求,所表现出来的“以绳墨自矫而备世之急”,“赴火蹈刃,死不旋踵”的牺牲精神,正是传统文化理想人格所追求的成大义的境界 。墨子的精神作风为取大义注入了一股积极精神,取义不只是一种豪言壮语,而是一种言行一致,付之于实践的献身行为 。这种献身行为不只表现在生死荣辱存亡关键时刻的以身殉义,而且表现在长期的艰苦卓绝的实践活动中孜孜不倦的追求,奋斗 。庄子说:“墨子真天下之好也!将求之不可得也,虽枯搞不舍也!”①这种精神和孔子的“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执着追求是一脉相通的,也是历代君子之儒所称颂和发扬的东西 。
其二,墨子力倡“兼相爱,交相利”,有财相分,有利相交,有力助人,使老有所养,幼有所育,人皆温饱的友爱互助的社会道德伦理观,虽然具有绝对平均主义的原始平等思想,但其基调仍有推己及人,忠恕爱人的倾向 。这点和传统文化所倡导的敬老,爱幼,助人为乐的社会道德是相合拍的 。
其三,墨子对个人品格修养的要求,磨炼和儒学有相通之处,它强调言行一致,而行为本 。“君子战虽有阵,而勇为本焉;丧虽有礼,而哀为本焉;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 。这里墨子所说的勇、哀、行不仅指的是个人的内在精神、品格和修养,而且更多地是指个人的行为实践 。墨子强调的修身要求表里如一,不仅是一种道德的自我内省体验,而更是一种实践的磨炼 。“君子之道也,贫则见廉,富则见义,生则见爱,死则见哀,四行者不可虚假,反之身者也” 。只有在实践磨炼基础上,形成的道德人品,才能算是达到了本固 。本固才能志强智达,言信行果,笃道博物,辨察是非 。这和儒学所说的,只有先正心、诚意、寡欲,才能知廉耻,明是非;只有完成了修身,才有可能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一套理论十分相近 。如果身不正,本不固,则必定“原浊者流不清,行不信者名必耗” 。
- 关于冯锡范的门派问题,到底哪种说法是对的?
- 【天要下雨,娘要嫁人】竟然是这样来的!你知道吗?
- 油画《马背上的葛黛瓦夫人》背后是伟大的灵魂力量
- 野史中记录曹操曾经做过一个奇怪的梦,竟梦见三匹马在马厩中食草?
- 究竟是谁有如此打的本事能让赵姬爱得发狂,对他言听计从、百依百顺
- 近些年,地球上下的雨已经超出人类预期,造成了许多城市洪水泛滥!
- 古代男子的弱冠之年是多少岁,据说十分的讲究
- 古今中外寺庙新年的祝福用乐器、节奏、韵律各有异同,但为何都是敲108响?
- 宾馆内宾是什么意思 宾馆内宾的含义
- 怎样判别路亚竿的好坏 如何判别路亚竿的好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