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起杀了多少人人屠白起坑杀了40万降卒( 二 )


赵国虎口夺食,秦王如何不怒?如此一来,秦韩之间的战争间接转变为秦与赵的对决 。
秦王的目标本是韩国,对于仓促攻赵没有准备,因此先按住心中愤怒,在国内做了两年的蓄力 。两年后,秦王在范雎的建议下,倾全国之师,分兵两路,再次夺取上党 。这也意味着,秦对赵的正式宣战 。
由于准备不足,赵军一路退败,只好放弃上党,退守长平 。
就这样,战国期间规模最大,伤亡最为惨重的长平之战打响了 。
廉颇老矣,赵括为祸
退守长平后,负责镇守的是赵国老将廉颇,他知道秦军长途跋涉,必欲速战速决,而赵军实力略弱,不宜正面对抗 。于是他采取了以逸待劳,以守为攻的战术 。
廉颇筑起高垒、坚壁,每日只在壁垒内操练士兵,任秦兵怎样挑战,都坚决不出战,如此对峙,三个月很快过去了 。
廉颇虽老,但是带兵打仗的策略依然胜人一筹 。他本想用这一“打不死蒸不烂”的招数彻底拖垮秦军士气,等秦军疲惫之时再出兵反击,一击制胜 。此想法虽然高明,可廉颇的上级——赵王却不认同,赵王非但没能明白廉颇的用意,反而认为他作战不利,故意拖延,拿着军饷过退休生活,因此多次责备他 。
秦国军队也很郁闷,他们本以为能早点打完仗回家过春节,可没想到拖了这么久,一点转机都没有,朝野上下也都很着急 。
就在这个时候,秦国两个关键人物站出来了,他们接下来的所作所为,将改变历史 。
首先站出来的是秦相范雎,范雎有办法 。他先派人带着大量的金钱来到赵国境内,收买一些贪财的官员和百姓,让他们四处散布流言,对赵国人说:“这次长平之战打了这么久还没结果,知道为什么吗?因为赵国不会用人,他们不知道秦国最怕的、最难对付的将军是赵括,那个老家伙廉颇早就不中用了,你看他除了躲起来还能干什么?说不定啊,他自知不敌秦军,早图谋叛变了 。”
结果这话一传十,十传百,很快传到了赵王的耳朵里,赵王本就很反对廉颇的坚壁高垒战术,又对他屡战屡败损失兵马的现状不满,早有换帅之心,只是迟迟下不了决心 。这下听了范雎的反间之言,他便更下定决心,当即用赵括取代了廉颇 。
临阵换将,是兵家一大忌 。
这个赵括,是名将赵奢之子,赵奢曾经率军战胜过秦国 。据说赵括从小就很喜欢研读兵书,谈起带兵打仗来滔滔不绝,连赵奢都说不过他 。别人都夸赞赵括,唯独赵奢说:“上阵打仗那是要拼命的,这小子总以为打仗很简单,这点很危险 。将来赵国要是让他当将军啊,肯定是要失败的 。”
赵括受命前,他的母亲也反对他上阵打仗,可是赵王不听 。
一听到赵括上任的消息,秦国另一个“隐形炸弹”便站了出来,他就是这场战争的主角——白起 。
白起接替秦军原主帅的消息,当时是被严密封锁的,秦军中甚至有军令,谁敢把白起接任的消息泄露出去,杀无赦!为什么呢?因为秦国怕赵王因为白起的百战百胜而反悔,再将老辣的廉颇换回来 。
赵括一到军中,便全部推翻了廉颇的策略,改为以攻为守,全力出击 。
这一策略在起初好像颇有成效,因为一向奋勇作战的秦军主力遇到赵军,交锋不过几回合,就败了下来 。
赵括求胜心切,看到秦军狼狈之相,兴奋地令赵军全力追赶 。于是四十多万大军离开了自己的壁垒,浩浩荡荡追击秦军去了 。
这个书呆子万万没有想到,这是秦军设下的一个陷阱,他更没想到,白起事先已经派出了两支奇兵跟在赵军之后,准备随时断绝他们的后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