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宗棠简介:出身卑微的汉人如何成就一代宰辅?( 二 )


左宗棠家庭出身很贫寒,用咱们现在话说就是没“根儿”、没有背景 。他父亲是个穷书生,以务农为主,在农村一边种地,一边开个私塾教学生 。但是左宗棠小时候表现出来的特点,就和很多孩子不一样 。左宗棠小时候就是神童,拥有过目不忘的本领,四书五经基本上看一遍就能背,而且他不只是能背,在对对联方面也很厉害 。如果有人临时给左宗棠出个对联,那么左宗棠马上就能把这个对联对出来 。所以,村子里的大人们一看左宗棠这样聪慧,都说这孩子将来了不得,是个人才 。后来,左宗棠发现只有科举考中了,他的能耐才能有地方发挥,而在乡下无论多大的能耐都只能用来种地 。所以,左宗棠意识到科举是自己晋身的一个阶梯 。
1833 年,21 岁的左宗棠第一次进京赶考 。当时八股文考试的试卷评判带有主考官的主观倾向,譬如说字迹是潦草还是工整,开头结尾的文字是否准确,思想道德上有无瑕疵,等等 。这些问题都看完后,主考官再看是否扣题,文笔是否优美,立意是否高远,然后再进行评分 。一般有大能耐的人看法可能跟多数人不一样,左宗棠在答完卷子后觉得自己写得挺好的,可这考卷拿给考官一看,考官就觉得左宗棠太标新立异、哗众取宠了,一肚子歪理邪说,于是左宗棠这次就名落孙山了 。回去后,左宗棠总结了一下自己失败的原因,知道自己写的东西不受主考官的欢迎,于是他在1835 年第二次进京赶考的时候,写了一些符合主流价值观的东西 。左宗棠文笔本来就好,这次考卷递上他更是胸有成竹,觉得自己肯定没问题,不是状元、榜眼、探花,至少得是个进士 。结果,左宗棠在旅店里等了两天,他在黄榜的进士栏里没找到自己,却在誊录里看到了自己的名字 。
说起誊录,或许大家不知道是什么意思 。誊录是说一个人有点文化,但达不到高水平,于是朝廷让这些人到各个官府做个类似于秘书的工作 。左宗棠很生气,觉得造化弄人,于是回家去准备参加第三次科举考试 。一转眼3 年过去了,左宗棠又去参加科举考试,可是不知道为什么这次阴差阳错地又没考上 。这一次,左宗棠觉得无颜见江东父老,于是就从老家搬到附近的醴陵县居住,在那里开了个书馆教书 。左宗棠在当教书先生的时候,还给自己起了个号叫“今亮”,就是“今世之诸葛亮”的意思 。左宗棠这是以诸葛亮自比,同时也是告诉别人他不是没有雄心壮志,而是在等着识货的伯乐认出他这匹千里马 。果然不负左宗棠的期望,他等着等着就有机会了 。那时醴陵县当地出了个名人——两江总督陶澍 。有一年,陶澍回家探亲,醴陵当地的县官赶紧安排厅堂馆驿,做好接待工作,还打听到陶总督这个人不好吃、不好喝、不好色,专爱探讨学问,和人吟诗答对 。说到文人,众人就说起左宗棠来,说他有“今世之诸葛亮”之称,对联对得很好 。醴陵县官便投其所好,派人请来了左宗棠,让左宗棠先在厅堂馆驿这两边写副对联,让陶总督感受一下醴陵县的文化气息 。左宗棠向别人了解了陶总督的情况后,就提笔刷刷点点写下了这么一副对联,上联是:春殿语从容,廿载家山印心石在;下联是:大江流日夜,八州子弟翘首公归 。这副对联写得很有技巧,从词句上看十分文雅,而且内涵丰富,把陶澍怎么得皇上赏识等写了出来道出了陶澍一生最为得意的一段经历;同时也把家乡欢迎他的劲头儿也给写出来了 。陶澍是个行家,这副对联里的典故他一眼就看了出来,顿时乐得手舞足蹈,说老家真有能人,文化水平很高 。于是,陶澍就向人打听这是谁写的,就知道了左宗棠这个人 。两人推杯换盏之后,结成了忘年交 。左宗棠凭借着自己的能力,在这时候一“冒尖儿”,就和权贵结交上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