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二战德军失败原因,战术胜利的表象中存在很多的失误( 三 )


北非战局对欧洲战场的影响。1942年1月下旬,隆美尔的“非洲军团”从布鲁加港开始了进攻, 2月占领班加西并控 制了整个昔兰尼加 。6月突破英军加查拉防线,并攻占托布鲁克,迫使守军投降 。7月追击 马特鲁之溃军, 越过埃及边境, 直逼英军北非最后一道防线——阿拉曼防线 。隆美尔 “非洲 军团” 的之所以取得胜利, 关键在于凯塞林第二航空兵团瘫痪了英国马耳他岛空军基地, 获 得北非战场的战略和战术制空权, 并对地面战斗实施了火力支援, 以及保障了地中海航线的 畅通,使得隆美尔“非洲军团”作战物质得到及时补充 。(“大力神”计划) 。
而当美国在 5月初决定将用于远征军的地面装备和作战飞机紧急调往北非后, 形势 立刻发生逆转, 在7月中旬到8月中旬的相持阶段, 英军马耳他岛的空军基地重新活跃, 英 国空军迅速掌握了北非战场的战略和战术制空权, 几乎完全切断了轴心国地中海航线, 使隆 美尔的“非洲军团”得不到装备和燃料的补充 。在8月最后一个星期里,英军获得 50万吨 补给品, 而德意军队只获得 1万吨补给品 。在坐以待毙的前景威胁下, 隆美尔被迫同英军在 阿拉曼一线展开决战 。丧失制空权和燃料短缺的 “非洲军团” 在决定北非命运的阿拉曼和哈 勒法战斗中岂有不败之理?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到,德国在军事上,从初期的顺风顺水到最后的节节溃败,其根 本原因在于:在战争初期, 德国利用其充分的军事准备和强大的军事实力, 并且充分贯彻其 军事战略的前提下, 在欧洲战场所向披靡; 但是到了中期胶着状态时, 由于对形势和战力的 分析不当, 导致在苏联战场和非洲战场的失败, 再加上太平洋战场上日本的失败以及美国的 介入,实力立即逆转,失败为之必然 。
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除了军队的数量和质量、指挥艺术和士兵的斗志,更重要的是作 为战争后盾的经济实力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最终战败,除其战争性质的终极决定作用外,还因为 德国经济自身的一些重大问题, 如经济管理体制混乱、 本土资源严重不足、 劳动力短缺以及 盟军空袭的影响等 。
德国在没有完全准备好打一场持久战的情况下发动了战争,其手段是“以战养战” ,把 战争变为赤裸裸的掠夺战 。早在对苏战争爆发前,战争发动者们就制定了明确的经济目标 。1941年 2月 12日,戈林在“东方问题”会议上说 :“我们在东方实施的一切措施,其最高 目的应是增强德国的军事潜力, 任务是从东方地区搜刮尽可能多的农产品、 原料和劳动力 。” 这种 “以战养战” 的料供应 。德国依靠战争初期的胜利, 开始了对 占领国、附属国及中立国的物资掠夺 。到 1941年底,德国在欧洲被占领国中掠走的各种材 料和物资总额高达九十亿英磅, 超过本国战前国民收入的一倍 。同时, 德国还从附庸国和中 立国夺走了大量的经济资源, 罗马尼亚的石油、 南斯拉夫的铝矿等都成为德国需求的主要来 源 。“以战养战”所维持的战争经济完全是以战场上的胜利来支撑的 。随着德国在战场上的 失利, 这种相对优势的原料供给逐渐消失, 转而成为战争经济的劣势, 并转化为军事失败的 主导原因 。到 1944年,随着盟军的战略进攻,德国法西斯的占领区同其战略资源进口来源 不断丧失, 已经预示着战争即将失败 。希特勒也意识到由于缺乏物资, 战争在几个月内即将 结束 。
盟军的空袭加速了德国经济的瓦解 。早在德国首次对英国进行空中打击后, 英国就开始向德国实施报复性的空袭 。英国重点在于对德国城市进行夜间地毯式的轰炸, 企 图通过系统摧毁德国的工业和管理中心来摧毁它的军事力量, 并瓦解德国人民的斗志 。但是 由于战争初期德国有相对的空中优势, 空袭既没有破坏德国的军工生产, 也未能影响德军作 战 。为了应对英国的空袭, 施佩尔及时采取分散军工生产的对策, 轰炸给军工生产造成的损 失微乎其微 。到 1943年下半年,轰炸使德军工生产下降不过 5%, 1944年为 10% 。而纳粹 政府却借此机会宣传把战争继续下去, 反而使德国人增加了对 恐怖飞机的仇恨 。德国为 了对付盟军的轰炸不得不加强高射炮的生产, 从而影响了其它战略军事武器的生产 。为了疏 散工厂, 德国耗废了大量的人力、 物力, 影响了生产的连续性和集中性, 从而降低了生产效 率,德国人民也尝到了战争残酷的滋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