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华太师家族是什么样的吗他可是当时天下闻名的无锡三大富商之一( 二 )


华麟祥念念不忘父恩,华栋卒,华麟祥将父葬于九里泾杨名阡,并为自己预置寿穴于华栋墓之前侧,请吴中才子文徵明撰写阡碑置于墓道旁,碑文519字,因华栋既无功名,也无文名,更无建树,发了横财是不能写的 。而自己所具行状甚简,因而碑文无话可说,连华栋的生卒年月以及子孙情况都没有,非常空洞 。这给华麟祥很大打击 。决心为民做善事,弥补发横财憾事,更要求儿子华云奋发读书,求得功名 。华云不负父亲期望,嘉靖二十年华云进士及第,于是领荐其父,得“浙江省布政司都事”之散衔;并为已故祖父华栋请封,获赠“锦衣卫指挥佥事”封号 。第二年,华麟祥卒,华云请74岁高龄的文徵明撰写墓道碑,碑铭全文1079字,写得全面翔实,褒贬适度 。1953年平整土地时,墓道被毁,因无锡文管部门对文物还未重视,文徵明所书四面碑被苏州文管部门取去,现存苏州博物馆 。
华氏义庄
义庄,是中国古代特有的一种宗族慈善机构,这是为本族做好事的经济实体,一般建在乡村、集镇,故称“义庄” 。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义庄,起源于北宋范仲淹所创立的范氏义庄,主要功能是赡养族内贫苦之人,而无锡地区的义庄则始于华氏 。
秉承华氏家族所订立的“忠厚传家,力行德义”的家训,无锡华氏家族代代相继,施行善举,借助创设和兴办义仓、义田、义庄、义栈等多种形式,赡济族人,惠普邻里 。其所创办的华氏义庄是明清时期规模较大、存续时间较长的义庄之一,有“江南第一义庄”之称 。
华祥麟镇江发财后,回到无锡在儿子华云、华露协助下,以千亩田地建立华氏义庄救济贫困族人 。据华氏族谱记述其人“施舍不倦,尤笃孝友,内外宗戚,皆有恩义,衰落不振者,力与周旋,必使有衣食田产乃已 。”华麟祥为人乐善好施,经常接济族内亲人,不论关系远近,一定会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去帮助族人,直到他们能够衣食无忧 。华麟祥“富有其名,商有其德”,发达之后“创田租千石,为义庄义塾,以赡族人,越数代犹守其遗训 。”田租千石,却是相当可观,足见其捐置田亩数量,不在千亩之下 。
华麟祥不像其他商人一样,工于心计,与家人勾心斗角 。而是一直以来遵守家族的“孝义”教诲,在经商成为巨富之后,效法范仲淹,在无锡南门外创办了义庄,其子华云更是受到父亲的影响,继续捐田,扩大义庄规模 。在规模扩大的同时,义庄的职能也得到了扩充 。庄中设置有专门库房,存储义田收入,又有义塾,为族中子弟提供教学 。为了推广教化,缅怀先祖,义庄中悬以南齐孝祖华宝绘像,自晋唐以降华氏族中先贤,均绘像于其中 。华氏族人,“其不能自业者给口食”,婚丧嫁娶,各有差略,予以补贴 。不能读书,不能嫁娶者,生重病者,根据各自情况,相应予以帮助 。义庄的日常管理,“推族人之贤者一二人,专理其事,不称则易其人 。”义庄事务,华云的直系子孙,不加以干预,不能享受其中补贴 。
无锡大庄里
华麟祥之子华云在54岁时中进士,时为嘉靖二十年(1541),约在60岁时告老还乡 。华云和弟华露一起大兴土木,先是在故居旁建海月亭(其父号海月翁)、剑光阁(位置在今减震器厂内),又建华氏义庄,在菰川庄东建燕嘉堂,后精心经营菰川庄,在庄内重建剑光阁,藏书万余卷;筑真休园,为园中之园;有景点卧游堂、独对台、两宜台、涵崎亭等 。遍植四季花木 。在庄东南方,筑修竹圃,面积较小 。文徵明、沈周等诸名家经常来庄与华云交游,鉴赏华云所藏盈箱累椟的法书名画,认为无一赝本 。嘉靖三十六年,华云70寿辰时,曾大宴于真休园,文徵明等吴中诸名士凡20余人均来祝寿 。这时是菰川庄的全盛时期 。华麟祥虽为巨富,但后裔学到了轻财好施的一面,却未遗传他的经商天赋,长年不事生产,因此不足百年,华氏家业衰落,庄内“颓垣断础,仅存什一于榛莽间 。”华云曾孙华时亨,将庄舍为佛地,后改建为福城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