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种姓制度是如何产生的产生于什么时代?( 二 )


雅利安自己的社会形成了三个群体 , 第一个是战士集团 , 称为Rajayana , 后来名称改成了刹帝利 , 第二个是祭司集团 , 被称为婆罗门 , 这两个集团为争夺雅利安的政治权利进行了斗争 , 结果是我们熟悉的 , 婆罗门成为最后的胜利者 。雅利安人的第三个集团是农业和手工业生产者 , 他们就是吠舍 , 许多印度的土著居民也被纳入了雅利安社会体系 , 成为首陀罗 , 首陀罗的最初来源不仅包括被征服的土著居民 , 还包括雅利安人和当地土著生的混血后代 。吠舍往往是农场主、商人、手工业主、地主 , 而首陀罗则是在农场工作的农民或者在手工作坊进行劳作 。
在雅利安征服后 , 雅利安人逐渐建立了许多社会和宗教制度和规则 , 使得这种阶层的区分被永久固定下来 。种姓制度由此产生 , 种姓制度的最大特征就是其顽固性和凝滞性 , 各个种姓之间不会转化 。不仅永久固定了社会各个阶层的地位 , 还固定了他们的职业 , 限制了各个种姓间的社会交往和婚配 。
由于征服者雅利安人的浅色皮肤和当地人的深色皮肤对比鲜明 , 所以肤色是和种姓制度紧密联系的因素 。种姓其实被称为瓦尔那(Varna) , 这个词就是指肤色 。随着岁月演化 , 雅利安人的肤色也在变化 , 即使是今天的高等种姓的皮肤也往往比我们东亚的黄种人的皮肤都黑许多 。在西方 , 有一个侮辱印度人的词汇 , 把印度人叫做“打磨过的黑人” , 因为他们的肤色虽深 , 但是仍旧保留了白种人薄唇窄鼻等特征 , 仿佛把黑人的厚嘴唇和宽鼻梁打磨精细了 。
如同古代世界的其他社会一样 , 从事某项工作的家族将世代从事这样的工作 , 家族逐渐增大 , 他们就成为了一个社会团体 , 这样的团体在印度语言中被称为贾特(Jat或者Jati) , 翻译过来就是副种姓 , 或者亚种姓 。各个副种姓中的成员象四大种姓的成员一样有自己的义务 , 他们的某些活动也必须得到自己的副种姓团体的同意 , 比如印度的圣雄甘地 , 在他想去英国学习法律前 , 他必须向自己的副种姓提出申请 , 请求批准他离开印度 。甘地这个姓氏就显示了他所属副种姓的意义 , 甘地(Gandhi)的意思是蔬菜水果商人 , 或者说菜贩 。
在四个种姓之外 , 还有一个被称为无种姓(Outcastes)的部分 , 中文往往简单地翻译成贱民 , 其实贱民只是无种性的一部分 。在古代 , 被被剥夺种姓的人往往只能从事肮脏的工作 , 成为贱民 。而现代的许多印度人因为不满种姓制度 , 自动退出种姓 , 他们也成为Outcastes , 今天的印度大概有20%的人口属于Outcastes , 但是他们并不都是贱民 。
贱民的最初也是来自一些从事污秽工作的被征服的土著(从事洁净工作的土著被纳入首陀罗) , 所以被认为是不可接触的人(untouchables) 。他们不仅不能接触高级种姓的人 , 甚至要同高级种姓保持相当的距离 。而某些工作由于非常肮脏 , 甚至被认为是不可见的人(Unseeables) , 他们只能在夜晚从事工作 , 以避免被高级种姓的人的见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