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晋间佛教思想的集大成者:道安的成就与贡献( 二 )


从这一段文字上,可以知道道安在收集和运用资料方面是非常热心和认真的 。他就以这样的治学方法进行研究和撰写著作,养成佛教界朴实谨严的学风,开创了纯正的佛学研究 。因此道安的学说在当时砥柱中流的作用 。元康《肇论疏》说:"安法师立义以性空为宗,作性空论;什法师立义以实相为宗,作实相论 。是谓命宗也 。"又僧睿《毗摩罗诘提经义疏序》说:"自慧风东扇法言流咏以来,虽日讲肄,格义迂而乖本,六家便而不即 。性空之宗,以今验之,最得其实 。"对于道安法师的学说都备加颂扬,也的确是函盖相称的 。
创立学说
道安关于定学或禅学,道安的前期思想主要重禅学,受佛图澄影响较深,后期则转向般若学 。道安讲,定有三义,即禅义、等义、空义,以此对治贪嗔痴三毒 。禅定的目的在于进一步认识本无,"执寂以御有,崇本以动末"(《安般注序》) 。可以看出其禅学也是和本无论相联系的 。
大约可以从戒定慧三个方面来谈 。在戒律方面,当时虽然戒本未备,广律也只有竺佛念所译的十卷《鼻奈耶》,他认为戒是断三恶道的利剑,无论在家出家都应以戒为基础 。他又以为持戒而只重形式也是片面的;也就是说,为了众生的利益,戒律是可以有"开缘"的 。这与后来所传菩萨戒的精神相符,也与《般若经》的义理一致 。由此可见,道安在戒律方面虽然很严正,而并不是胶柱鼓瑟、偏执不通 。
道安的亲教师佛图澄以神变见称,而神变出于禅修;道安自始就注重禅定止观,不能不说是受了佛图澄的影响 。他认为禅修达到高深的境界时,"雷霆不能骇其念,火燋不能伤其虑"(《人本欲生经注》),同时还能够发生种种神变(《安般注序》),但它并不是禅修的真正目的 。禅修的真正目的在于契入"无本"(即本无)、"无为"而"开物成务" 。开物是使天下兼忘我,成务是无事而不适(《道地经序》及《安般注序》) 。也就是要从禅修所得到的境界中,使大家忘我、尽性而造成世界的安乐,不仅仅是追求个人精神上的享受或所谓超自然力 。《大十二门经序》说:"明乎匪禅无以统乎无方而不留,匪定无以周乎万形而不碍,禅定不愆,于神变乎何有也 。"这就说得非常明白 。习凿齿致谢安书,称赞道安法师"无变化技术可以惑常人之耳目",如果从这里去理解,就更觉意味深长了 。
又佛图澄的教理以般若为宗,道安自始就重视《般若经》的研究 。他认为研究般若经典不能单用"考文"、"察句"的方法,而要披开繁复的文句体会它的精神实质(《道行经序》) 。有了这样的体会,才不至于把虚豁的真如或本无当作能生万有的第一因(《名僧传抄·昙济传》),也才能把第一义谛与世俗谛不一不异、不即不离的义理表现在行动上 。《合放光光赞略解序》(译意)说:没有智慧则无往而不生窒碍,终日所言都不合理,所以成为八万四千尘劳门 。有了智慧则无往而不发生良好的作用,终日所言无不合理,故为八万四千波罗蜜 。所谓执大净而万行正,就是这个道理 。
我们平常所说的"举足下足皆道场",或者"头头是道",也不外乎这个道理 。那么,道安虽然处在般若弘传的初期,而对于般若性空的义理的确是已经有了相当正确的了解了 。戒定慧三学是成佛的梯航,而道安都有卓越的见解;因此他在中国佛教史上,不但是杰出的学者,而且也是"完人"之一 。他的一言一行在当时起过典范的作用,也为后来佛法的弘传建立了良好的基础,中国佛教信徒永远纪念着他 。道安对中华佛教还有一项突出贡献,那就是道先开始制定"僧尼轨范" 。当时各地的教团纷纷遵从 。道安所制定的僧尼轨范主要有三方面 。第一方面为行香定座上经上讲之法 。第二方面为常日六时饮食之法 。第三方面为布萨悔过之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