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浩然《彭蠡湖中望庐山》古诗原文意思赏析( 二 )


“我来限于役”以下四句 , 便回答了这个问题 。作者之所以不能“息微躬”是因为“于役” , 他还要继续到长江下游江浙等省的广大地区去漫游 , 现在整个行程还不到一半 , 而一年的时间却将要完了 。“淮海”、“星霜”这个对偶句 , 用时间与地域相对 , 极为工稳而自然 , 这就更突出了时间与空间的矛盾 , 从而显示出作者急迫漫游的心情 。这对“久欲追尚子”两句说来是一个转折 , 表现了隐逸与漫游的心理矛盾 。
“寄言岩栖者 , 毕趣当来同” , 对以上四句又是一个转折 。“岩栖者”自然是指那些隐士高僧 。“毕趣”的“毕”应作“尽”讲 , “趣”指隐逸之趣 。意思是尽管现在不留在庐山 , 但将来还是要与“岩栖者”共同归隐的 。表现出对庐山的神往之情 。
这虽是一首古诗 , 但对偶句相当多 , 工稳、自然而且声调优美 。譬如“黯黮凝黛色 , 峥嵘当曙空”中的“黯黮”与“峥嵘” , 都是叠韵词 。形容颜色的两字 , 都带“黑”旁 , 形容山高的两字都带“山”旁 。不仅意义、词性、声调相对 , 连字形也相对了 。《全唐诗》称孟诗“伫兴而作 , 造意极苦” , 于此可见一斑 。
此诗结构极为紧密 。由“月晕”而推测到“天风” , 由“舟子”而写到“挂席” , 坐船当是在水上 , 到“中流”遂见庐山 。这种联系都是极为自然的 。庐山给人第一个印象是气势雄伟;由黎明到日出 , 才看到它的妩媚多姿、绚丽多彩 。见庐山想到“尚子”和“远公” , 然后写到自己思想上的矛盾 。顺理成章 , 句句相连 , 环环相扣 , 过渡自然 , 毫无跳跃的感觉 。作者巧妙地把时间的推移 , 空间的变化 , 思想的矛盾 , 紧密地结合起来 。这正是它结构之所以紧密的秘密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