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才大略汉武帝的侧面:抢民财坏法制的暴君( 二 )


二、破坏法制
刘邦带军攻入秦国时,诸将都去抢金银财宝,而萧何则带人去抢秦朝的档案馆,这样萧何就掌握了秦朝的人口、地理、法律等资料 。建国后萧何根据秦国的法律,以黄老无为而治,清静守法,约法省禁,顺应民心的原则,对秦法进行了修改,制订出了《九章律》,以后“萧规曹随”,西汉建国的法制基础得以巩固和完备 。汉文帝、汉景帝等都是依法治国的榜样,不敢把君主个人意志加于法律之上 。有一个故事颇能说明“文景之治”是如何依法治国的 。《汉书》中记载②:一次,汉文帝马队经过中渭桥,有一人从桥下走出来 。惊了汉文帝所乘马 。于是派人把这人抓了来,交给法官张释之处理 。那人解释说,看见马队,躲到桥下,后来以为马队走了,就出来 。出来看见马队还在,就跑 。张释之依律,判此人罚款 。汉文帝很生气,这人惊了我的马,还算马温和,换其它马,不伤了我吗?你怎么只是罚款 。张释之说,法律,是天子与天下人都必须共同遵守的 。法律就是这样规定的,你要加重处罚,这样法律就不能取信于民了 。汉文帝思考后说,法官说得对 。
汉文帝想加重处罚,但最后仍然不得不依法办事 。这就是文景黄老之治的表现 。法律是天子与天下人都共同遵守的,身为帝王,也不能把自己的个人情绪和意志加于法律之上 。但遗憾的是,由文帝、萧何、曹参等开创的清静无为,依法治国的好传统,被汉武帝彻底破坏了 。
公元前140年,16岁的汉武帝上台,在全国范围内选拔人才 。研究《公羊春秋传》的董仲舒上书,要求尊儒隆礼,推行教化,他说:“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就是说,不在儒家“六艺”之学和孔子思想的,都“绝其道” 。这就是后人所谓“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来源 。当时汉朝占主导地位的执政思想,就是道家黄老学,因此所谓“罢黜百家”,其实就是结束道家黄老学的统治 。
16岁的汉武帝对董仲舒的策论表现赞赏 。但由于当时信奉道家黄老学的窦太后(汉文帝的王后,汉武帝的奶奶)还活着,朝中遵循黄老之治的官吏仍占主流,所以儒生掌权受到抑制 。公元前135年,窦太后去世,21岁的汉武帝大权在手,真正实施了独尊儒术的政策,大量儒生被提拔,这就结束了“文景之治”清静守法的时代,“以德治国”取代了“以法治国” 。“以德治国”被朝廷表述为“德主刑辅” 。“刑”(法)是有明确的条文规范的,“德”是什么呢?从董仲舒倡导并实践的“春秋决狱”可以看出来 。所谓“春秋决狱”,就是按孔子所著的历史著作《春秋》作为判案的依据 。这是一部历史著作,一部历史书怎么能成为判决案子的依据呢?照董仲舒的说法,因为这部历史书是以“德”为基本原则的 。但从司法来说,依据历史著作判案,官吏的自由裁量权可大得不得了,官吏因之贪赃枉法,国家治理章法全无 。
结果就是“上请”制度的出现,重大案子,向上请示皇帝定夺 。有一帮熟读古书的文人在旁帮忙,皇帝要从史书中找出任何一条合乎自己心意的典故,太容易了!所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直接结果,就是皇帝不再受任何法律的制约,皇帝的意志就成为法律,名为“以德治国”,实为皇帝集权专断,这是极端的人治 。汉武帝、董仲舒通过“独尊儒术”,绕过了“文景之治”天子与天下人共同遵守的法律,继承和发挥了中国历史上最坏的人治传统 。司马光把汉武帝比做秦始皇 。其实,秦始皇比起汉武帝来,还有注重法制和尊重民营工商业的优点 。秦始皇还专门为成功的民间工商业者树碑立传,从来没有随便摧毁过民间工商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