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佳雨|兄妹失散80多年,100岁女红军仍盼与哥哥团聚( 二 )
但怀着最细微的期待,她还是回了一封信,就一个问题:“我的小名叫什么?”
一个月后,她收到回信,仅仅三个字:“玉娃子”。但这三个字足够让她确认,失散31年后,母亲终于要回家了。
文章插图
王少连与大儿子张必良话家常。李佳雨摄
张必良保留着外婆的照片,她有着和“玉娃子”一样柔和的轮廓,她叫许发英,曾任工农红军七十三团内务长。在和家人走散后,她继续跟着红军,一路走到四川达维。她拥有和外表完全不同的坚韧,在战争中,她被敌人砍中头滚下了悬崖,苏醒后无法动弹,靠着吃身边野草,撑到被村民救下。她的头上,留下了两道指宽的伤痕。
“后来,外婆在彭县(今彭州)的红军疗养院治疗,她一直想要找到自己的家人。”王少连的小儿子张必志还记得,外婆个性爽直,“她搞不来弯弯绕绕,习惯用带腔调的口音表达反对,口头禅就是‘啥滴哦’。”
他们听外婆说过长征,鞋底磨破了,找块破布将鞋帮绑一绑继续走,于是脚上先长出水泡,又长血泡,最后全部磨破。在张家兄弟的记忆中,这些都是外婆最骄傲的经历。前年,他们专门去了一趟达维,在外婆走过的路上驻足良久,“她是真正的军人。”
王少连一直遗憾,自己和母亲共同生活的岁月太过短暂,母女相认10多年后,许发英安详离世。“心里啷个不痛?见娘,痛心肠。”直到现在,她想到母亲都会哭,“你看隔了多少年,她31岁投红军,65岁我们才见面,她再也没见过她的大儿了。”
“娃子”在哪 已无回音
红色基因延续着红色血脉。对于张家人而言,绿色军营已经是他们家延续三代的梦想。从小听着母亲和外婆的故事,在张必良这一代,兄弟四人都曾入伍从军,到了孙辈,从军校到军营,这样的传承还在继续。
在整个巴中,12万人参加红军,4万余人牺牲。“一座小城里,几乎家家有红军,户户有烈士。”让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纪念馆馆长薛元勋感叹的,除了革命精神的传承,还有和平年代的团聚。
文章插图
2021年4月,王少连在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李佳雨摄
这些年,不断有人来寻找亲人。陵园管理局梳理现有资料,整理出未找到家人的、有明确籍贯的非四川籍烈士222人。目前,已帮助近40位烈士后人寻亲成功。
作为陵园的解说员,彭香从那些寻找中,常常看到的是一个家族延续几代人的坚持。这些烈士离家时,大多还是“娃子”。烈士王德元,牺牲时才25岁,他跟着红军离家后,再无音讯,他的哥哥将自己的孩子过继到他的名下,他的孙子专门从广东来到四川工作,为的就是找到爷爷牺牲的地方。
终于,2020年重阳节,革命烈士王德元从未谋面的儿孙来到陵园,这是一次迟到了86年的祭拜,彭香全程陪同。“他们带走了这里的一捧土,说是要带爷爷回家。”
还有烈士吴展,牺牲时年仅34岁,他的小儿子从未见过父亲,在经过80年的寻找后,已是耄耋老人的小儿子跪在墓前,终于叫出了生平第一声“爸爸”。
“玉娃子”也想要这样的团圆,但其实,张家人并没有刻意去提醒她。
他们早已获知了“壬娃子”王少福的信息。长征途中,爬雪山前,有人看见“壬娃子”昏迷在草地上,一直在“打摆子”。“要我说,肯定是莫得活了的。”张必良已经不知道母亲是真的遗忘了,还是愿意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但他们觉得不管是哪种,只要母亲开心就好。
四川巴中,农家小院。这是烈士纪念日前的一个普通黄昏,百岁老红军王少连坐在院子里,摇着蒲扇,看着大儿子,乐呵呵问道:“我都100岁了,你好多岁了哦?”
- 群众|冬雨后小寒天,警民暖心接力帮迷路女子找到家人
- 藏蓝守护|致敬,暴雨中的藏蓝守护!
- 冷雨|冷雨夜,柳州街头暖心一幕!男子被车轮压住脚,众人合力营救!
- 斑马线|暖心!遵义六旬老人风雨无阻护送学生过马路
- 颜雨彬|湘潭一男子下到17米深井后缺氧被困!消防员下井“捞人”
- 张沁|吉首一男子为抄近路摔落悬崖被困,消防冒雨及时解救
- 王海|风雨兼程 湘潭路派出所民警王海用丹心书写忠诚
- 创新部|菏泽高新区:致敬雨雪中的最美身影
- 投票|2021年度正能量人物评选开始 红星新闻推荐的彭超、何雨情成功入围候选
- 全血|热血山东人丨张艳玲:风雨19年,热血献血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