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的儿子揭秘乾隆因何选嘉庆即位的真正原因( 五 )


永惺风雅多才,完全没有了祖先游牧于白山黑水,跃马横刀的气派了,相反,汉族士大夫的习气很深 。别看他是个书法家,但一般人求不到他的字 。他给弟弟永琰,就是后来的嘉庆帝画了个扇面,落款“兄镜泉”三个字 。夏天,永琰拿着这个扇子,让乾隆帝看到了,乾隆帝奇怪,自己没有一个叫“镜泉”的儿子呀,你怎么会有一个叫“镜泉”的哥哥?永琰回答“镜泉”是永瑆自己起的字号,惹得乾隆帝大骂他沾染汉人习气,附庸风雅,忘记满洲尚武之风,实为忘本,下令皇子一律不得自署字号 。
当时王公大臣私底下猜测,永瑆未尝没有被立为太子的可能性,因为永瑆成年后分府住在宫外,乾隆帝不时到他家里去,父子之间走动得较为频繁,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家对他越来越没有信心了,为什么?他怪癖越来越多 。
永瑆靠着爸爸是皇帝,从小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但他偏偏吝啬得出格儿 。一天他府里死了一匹马,把他心疼得要命,不是心疼这匹马,而是心疼自己财产的损失 。他堵在王府大门口,死活不让人把马拉出去埋了,要吃马肉,不仅自己吃,整个王府的人都得吃,为什么呢?这样可以省下几顿饭钱,您看他吝啬到什么程度 。说起来您都不信,他府中攒着几十万两白银,他领着大家每天喝粥度日 。于是,永瑆逐渐成了王公取笑的对象,虽然贵为皇子,但渐渐没有人相信他能成为未来的皇帝了 。他死在道光三年(1823),临终拒绝家人为他洗净身体,理由是死后入土腐烂,比现在还脏,谁替我擦洗干净?他就是这么个怪人 。
最后,让我们跳过永琰,说说皇十七子永璘 。在乾隆三十八年择储的时候,永璘年仅八岁,拿今天话说,是个小学二三年级的学生,他能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皇位接班人,实际上是无法考察的 。仅就目前来看,乾隆帝感觉他轻佻,不爱学习 。当然,对于一个八岁的孩子来说,也不是什么大毛病 。但是从永璘成年以后的表现来看,他差不多是乾隆皇帝儿子中最不成才的一位 。与他的几个哥哥不同,永璘可以说是个“游侠”一类的人物,经常出宫溜达,到哪溜达?就是光顾前门外大栅栏一带的胡同,这个胡同,那个胡同,一共八个,游了个遍 。他是乾隆的最小的儿子,乾隆也懒得管他了 。不过,永璘也不能说一无是处,他有两个“长处”:一是平易近人,在前门外大酒缸与贩夫走卒侃大山,没有一点儿皇子的架子;再一个长处就是颇有自知之明,能达到什么程度呢?根据《啸亭续录》这部书记载,他曾说,即使皇冠像雨点一样从天洒落,也淋(轮)不到我的头上,没戏!
对于永琰,乾隆帝也不大满意,在乾隆帝看来,永琰的最大的缺点是没有什么突出的优点,最大的优点是没什么突出的缺点,此外,要说其他优点也有一些,比如学习刻苦认真,成绩不错 。在乾隆三十年,皇帝南巡走到杭州,六岁的永琰作了一首《咏龙井》的小诗,其中有一句“泉雷忽疑雨,竹春不知秋”,乾隆帝十分赞赏,身边的大臣也交口称颂 。此外,永琰成天把自己关在书房里,肯用死功,坐得住冷板凳,行为举止也称得上端庄大气 。但这毕竟不能算是十分突出的地方,自己英明一世,把江山交给这个并不十分出众的儿子,他不甘心 。
乾隆帝有时真是苦恼到了极点,自己英明一世,怎么生出了这么一帮犬子,遥想太祖时代,诸王都没受过系统的教育,但个个都有入承大统的能力,自己的皇子自幼饱读诗书,结果都教育成了这般模样,他甚至招来上书房的总师傅,大骂一番 。当然,总师傅是汉族人,又是国内知名的大学者,不能不客气些,大不了一顿臭骂再加上罚俸,对满族师傅就不客气了,乾隆晚年,曾任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的满洲镶白旗人达椿,按今天标准来说,相当于文化部的副部长了,就被乾隆帝臭骂一顿之后,皇帝仍不解气,又命侍卫打了四十大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