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役分析之夷陵之战:刘备为什么会先胜后败?( 二 )


5固执己见,战争局势对己方恶化,未能及时改变作战方式,调整兵力部署 。蜀军进攻夷陵前夕,谋士马良看出了陆逊不是战败撤退,而是引诱蜀军深入吴国腹地 。刘备却完全否认了这点,刘备的观念还是认为陆逊被打的无力反击,所以才会撤退的 。陆逊撤到夷陵后就不再撤退了,刘备认为陆逊是不敢撤退了,过了夷陵就是长江防线 。战争几个月后刘备吃亏了,吴军不出战,蜀军无法继续推进,这时他还不想着换战术 。这样就为吴军准备反攻腾出时间了,陆逊是人不是神,也要克制敌人的阵型才能取胜 。
6兵力分散,营寨部署失误,没有准备退路,导致己方进入万劫不复之地 。刘备在夷陵地区几个月没能前进一步,这时的蜀军可没有开始攻打吴国时那股冲劲了 。天气炎热这起码有35度以上,刘备就把兵力分配到各区域的山林地区,结营围困吴军 。自己率领的主力进入山林地带避暑,打算与吴军长期作战,但是进入山林后果他没想 。兵力分散一旦吴军发起突击,刘备都没有时间集结兵力反扑,再有吴国用火攻怎么办?
这些刘备都没有顾虑,如果有顾虑会作出对应的防备,明显没有,陆逊军团却有准备 。陆逊发现蜀军进入山林,就准备好火攻取胜的计划了,而且吴军方面可谓是万事俱备 。陆逊利用火攻,烧毁了蜀军主力营寨,放火烧敌其实档次最低,但是效果却是最好的 。遇到洪水、火灾谁敢说自己不会躲避,但是蜀军躲避的效果是混乱,不是有秩序避火 。曹丕听说刘备这样的方式作战,说出了其中的弊端,根本没有几百里结营作战的道理 。
陆逊方胜利原因:
1内外统一,上下同心同德,全力配合,目的只有一个,击退蜀军 。蜀军前期攻入吴国边境,吴国争取议和,但是没能成功,派遣陆逊出战是内部的意见 。陆逊没有后顾之忧,将领完全服从领导 。齐心协力对付刘备,这种优越的条件没的比 。
2军事才能,双方主帅作战方式不同,吴军统帅部署更胜一筹 。蜀军被时时克制 。陆逊到了战场便观察蜀军的作战部署,防御部署得当,诱敌深入、以逸待劳牵制蜀军 。蜀军主帅出现战术分析的失误,陆逊也正好利用这点把敌人的士气消磨掉,防守无误 。
3天时地利,吴军本土作战,蜀军外来敌人,双方优劣程度天上地下无法比拟 。吴国天时、地利、人和占全了,这个优势被蜀军忽视了,吴国对外有魏国做声援盟友 。对内君臣一心,而蜀国是千里迢迢作战,没等出征内部已经意见不统一了,先输一阵,地利蜀国在吴国边境地区虽然占领着险要地势,但是随着陆逊撤退,蜀军优势就没了 。
蜀军跟着吴军到夷陵是进入了吴军的地盘,先前的部署已经被打乱,重新部署没条件 。有利地形被吴军抢占,刘备剩下的只有山林地带 。天时蜀军赶上了炎热的夏季被暴晒 。益州虽然比荆州天气更热,但是益州是本土,水源起码比在夷陵地区多,蜀军缺水源 。没有水源这样的战争想打胜困难重重 。陆逊敢把刘备带到夷陵腹地,心里是有底气的 。总结下刘备在夷陵之战的最后结局,吴国取胜,兵力损失不到万人,城池土地没损失 。
虽然消耗资源过多,但是战争需要没有办法的事,比起蜀军的损失,吴国等于完胜了 。蜀国种种原因由胜利方转成失败方,并且蜀国彻底失去荆州,参战主要将领多数阵亡 。兵力损失三万以上 。防御魏国的黄权被迫投降魏国 。蜀国资源损耗惨重,比吴国还多 。蜀国由强盛转入衰败,多年后才被恢复,但是无法与蜀国占领汉中时的实力相比较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