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谁是赵匡胤陈桥兵变的幕后策划人是谁?( 二 )


结合上下文,这四个字的意思是说:
当年,大军在陈桥驿驻扎时,所有将士哗变,大家准备造反,拥护赵匡胤为皇帝 。第二天黎明时,这些将士冲到了赵匡胤的营帐门口,把当时的门卫赵光义吓了一跳,他立刻“入白太祖”,就是进入了太祖的营帐,把士兵哗变的事情告诉哥哥,请他赶紧思考对策 。
可见,在这段史料记载中,赵光义就是一个打酱油的小角色,这让人情何以堪!
除此之外,根据王禹偁的《建隆遗事》记载,更是能让赵光义愤怒得七窍生烟!
原来,这本文献是这样记载的:
陈桥兵变那一天,赵光义根本就没有随军出发,他只是在开封留守,正陪着自己的母亲杜太后 。后来,当听说自己的哥哥黄袍加身后,赵光义立刻骑上一匹马,出城迎接自己的哥哥去了 。
上初自陈桥即帝位,进兵入城,人先报曰:“点检已作天子归矣!”时后寝未兴,闻报,安卧不答,晋王辈皆惊跃奔走出迎 。
——《邵氏闻见录》卷七引《建隆遗事》
可见,如果这段史料记载是真的 。赵光义压根就没有参与“陈桥兵变”,他也跟这件事情没有一丁点关系 。
那么,这里就要分析一下了,这本《建隆遗事》是一个什么性质的书?它所记录的事情,又有多少的可信度呢?
根据史料记载,《建隆遗事》的作者叫王禹偁,生于后周显德元年(954年),宋太宗太平兴国八年(983年)进士,卒于咸平四年(1001年),死时年仅48岁 。
可见,这是一个出生于后周、成长于太祖朝、成名于太宗朝、卒于真宗朝的人,王禹偁亲眼见证了这段所有的历史 。这就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此人的可信度 。
此外,根据史料记载,在第三次编写《太祖实录》的过程中,由于没有领会到领导的意思,再加上自己秉笔直书的传统,结果王禹偁被冠以“背后非议、诽谤领导”的罪名,被贬到黄州去了 。
在被贬期间,王禹偁愤然持笔,他书写了《建隆遗事》这本书籍,最初名为《箧中记》 。“箧”指的是箱子;“箧中记”的意思就是箱子里的书,暗指难登大雅之堂的事 。
由于这本书是专门记录太祖朝的,所以后人就取了太祖的第一个年号“建隆”,称这本书为《建隆遗事》了 。
对于这本书的内容,以及自己写此书的目的,王禹偁在自己的《叙》中,说得非常直白:
“太祖英明神武,旷世无双,自受命以来,励精图治,国家欣欣向荣,这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情,这些也是我王禹偁亲耳所闻、亲眼所见的 。但是,现在有些史官在编纂历史时,他们多有忌讳,不敢真实记载,最近圣上又在大规模修改《太祖实录》,我怕这样长久下去,很多事情就会不为人知,不会流传于后世了,所以我把这些事情整理了出来,一共十几件事情,也算是为历史做了一份贡献了 。”
可见,王禹偁在这个《叙》中的言外之意,不言自明 。
比较可惜的是,对于这么一本禁书,政府是不可能不理不睬的,没过多久,这本书就被彻底销毁 。
那么,对于这本已经亡佚的《建隆遗事》,它又有多少的可信度呢?
根据当代宋朝研究者的考证,虽然《建隆遗事》这本书已经失传了,但是,其他书籍还是引用了不少《建隆遗事》的故事,一共有十一件之多 。现代史学家们对这十一件事情进行了详细的考证,最后得到了一个令人信服的结论:
《建隆遗事》上面介绍的内容,大体是可信的,或者更接近于当时的事实 。
——顾宏义《王禹偁考》
所以,按照王禹偁的说法,赵光义压根就没有参与陈桥兵变,他甚至都没有随军出征 。因此这件事情里,也没有他一丁点的政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