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有后世学者攻击袁崇焕私通清朝,与其议和,这件事情也导致他最后被崇祯下狱凌迟 。明王朝虽然一直被后世尊为“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然而政治国事不是几句口号可以支撑,也并非满腔热血、一鼓作气便可发达 。更多的是需要灵活,政治的灵活性对于信奉实用主义的我们来说并不陌生,明王朝在后期就多次寻求与清国和议,同时崇祯也多次想迁都南下,只是各种原因阻隔而未能成行,并非像像一些历史剧所演,一句祖宗的规矩不可变那么浅薄 。
天启六年八月,也即宁远大捷后七月左右,努尔哈赤死,袁派人刺探虚实,这是袁第一次以议和名义与清军接触 。而皇太极此时刚登位不久,同时想剪灭朝鲜袭扰,便同袁议和 。趁此空闲之隙,袁便大修锦州、中左、大凌三城,同时派军牵制清军 。第一次议和可以看出袁并非倒向清军或者留有后路 。朝鲜、毛文龙相对而言并非主力,袁派军牵制清军尚可认为仅仅做出样子,但若袁有倒向清军之心,为何趁此之际修缮前线三城,这一行为符合他一贯的防御纵深构思,同时也表明他在做长期对抗清军的准备,因此第一次议和袁非有二心,而是在争取战略时间 。
崇祯二年六月,袁崇焕擅杀毛文龙,同年十一月,皇太极进逼京师 。朝野震动,朝中大臣认为认为袁此前与清军和议后,清军攻打降服朝鲜,再加擅斩毛文龙,清军便无后患之忧,大举入侵 。二者时间相隔不远,崇祯很难不对袁产生怀疑 。至于史书记载皇太极放一太监施展反间计,则大不可信 。此为袁第二次和清军有接触,但观前后事,袁不可能勾结清军 。
首先,袁多次出入朝堂,是谓心怀坦荡,根本未作叛变打算 。
其次,袁下狱后,祖大寿害怕被株连投降清军,可袁仍愿意修书劝其归来,而祖大寿同样也愿意归回,说明袁和祖从未有叛变之意 。,倘若袁私下真同清军接触,那也如同第一次一般,是缓兵之计 。这些都为《明史》所记载,不可不信 。观察袁前后所作所为,叛变投敌之说实属诬蔑 。
袁崇焕最令人诟病的事情便是擅杀毛文龙,袁被定死罪其中一条罪名便是如此 。这一段在《明史》上记载十分详细,可见此事的影响之大 。袁此人颇为自负,做事雷厉风行,意气风发,甚至有一些独断专行,其性格决定了他行事风格,也决定了他最终的命运 。当监军时,因查核到虚报名额的部队,便不经流程,直接斩杀了一位校官,此事还引起孙承宗的斥责 。
后来被崇祯召见,一时意气,说出五年复辽的豪言 。了解袁的性格后,便可分析出其杀毛的动机 。袁恨毛文龙耗资无数,抗衡监管,多次袭扰清军却未能达到相应的牵制效果,后又私通清军,徘徊观望,行为举止不当,总结出十二条罪行斩杀毛文龙 。事实上十二条中,冒领军功,杀民充数,多领军饷,任人唯亲等等是当时明军中非常常见的现象,朝廷不是不知,但念在毛文龙经营海岛多年,牵制清军有功,即使多耗粮饷不愿也无法追究 。其中只有第十二条最为严重,“开镇八年,不能复寸土,观望养敌” 。毛的行为如若放在平时,早就锒铛下狱,但在当时内忧外患之际,重用毛是不得已之举,朝廷也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
袁早就有心杀毛,同时相当看不起毛文龙,多次指责毛乃一介平民,才识普通 。虽然毛确实该杀,但当时不是最好时机,同时袁也并未做好万全准备,未考虑到毛死后东江镇的安排处置 。毛文龙经营东江多年,事实上已经形成军阀割据,手下军队均为其嫡系亲信 。袁斩杀毛后,十分担心其手下造反,并未拿出切实可行的方案来处置其手下部队,史书上记载体现其处置十分仓促,杀了毛后派遣毛手下大将和其子孙统领其部队,又上书多发军饷慰劳其军 。但因主帅已死,岛上人心浮动,手下多有叛乱离去 。袁处置毛这一事很失水准,不应在此危亡之际擅斩主帅,并且未作万全准备,斩杀后处理十分唐突 。斩杀毛三月之后,皇太极毫无后顾之忧,率十数万八旗军绕道直扑京师,前后时间相隔之近,朝堂百官不可不疑 。
- 丰绅殷德为什么没和和珅一起被杀
- 明末农民起义失败原因有哪些呢?
- 揭秘谢灵运死因:竟因淡薄名利且纵情山水而被杀
- 方伯谦的评价方伯谦被杀到底冤不冤?
- 章莹颖被杀害细节秘密录音曝光什么内容 章莹颖遗体下落或将揭秘
- 犹太人为什么被杀(三个最真实的原因你一定没
- 中国男子在泰被杀怎么回事?中国男子在泰被杀最新消息凶手抓到了吗
- 拜巴噶斯
- 明末清初画家 谢彬
- 明末清初将领 赵良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