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结盲目批判科举的时代科举制度的价值意义( 二 )


而且多数论著往往有意无意中省略肯定科举的人物和言论 。这已形成了简单化的科举制评价套路 , 或者说一种八股式的评价模式 。其中部分原因是受清末废科举时过激言论的影响 , 而清末士人批判科举却有以偏概全之嫌 。(注:刘海峰:《知今通古论科举》 , 《教育研究》2003年第12期 。)受认定科举制很坏的思维定势影响 , 当人们分析历史上一些问题时 , 往往不假思索地将罪过归结到科举制头上 。为了批判科举制 , 有时甚至倒果为因 。例如 , 不少人连清末官场腐败的原因也归罪于科举制 , 但是很少考虑到 , 1905年以后没有了科举制 , 官场的险恶程度一点也没有减少 , 而且植党营私、派系倾轧的情况还变本加厉 , 实际上官场腐败是促使科举制加速灭亡的原因之一 。又如 , 解决不了官本位的痼疾 , 就说是长期的科举制造成了官本位的传统 , 也不仔细思考一下 , 在科举制产生之前 , 中国的官本位体制已经形成 。往科举制中寻找官本位的根源 , 只是看到问题的表面 , 而没有洞见事实的本源 。科举制承负了许多本不该由其承担的罪责 。
【终结盲目批判科举的时代科举制度的价值意义】例如 , 不少人批评科举制不平等 , 因为它不允许占半数人口的女性报考 , 似乎妇女无权参政就是科举的错 。这实在是冤枉了科举制 , 妇女无权参政并非科举的罪过 , 而是传统社会的官僚结构使然 。(注:刘海峰:《为科举制平反》 , 《书屋》 , 2005年第1期 。)
不是我们的祖先没有创造性 , 不是我们的先民故意限制女性报考 。无论古代科举制度的创制者或改革者再有创意 , 也不会将女性包括到考生中来 , 因为在父权时代或男权时代 , 各级政府中本身就没有设女性官员 , 科举怎么会去招考女性呢?
古人也不是全然想不到要为女性开辟科举的途径 , 例如 , 清代有《女开科传》的小说构想出专门的女性科举 , 清末小说《续镜花缘》也构想出武则天开女子科举直至发榜的情节 。当太平天国政权中设有女性官员时 , 便有关于类似女子科举的记载 。只是一般情况下 , 传统社会遵守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分工 , 政府中没有女官 , 科举自然不会招考女生 。其实 , 很多批判科举的说法都不太全面 。
在分析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原因时 , 科举制成了替罪羊 , 似乎一切都是科举的错 。长此以往 , 科举在许多人心目中已成了一个丑恶的名词 。当要说某一种考试或机制不好时 , 说其“变成了科举”便已足矣 , 便是很重的批评 。许多人对“科举”一词避之惟恐不及 , 即使有人不再将进士和举人视为贬义词 , 偶尔比附一下 , 也多会遭到激烈的抨击 。
例如 , 2003年8月 , 北京西南部门头沟区灵水村举办“举人节”(又称举人“金榜”文化节) , 试图通过此活动募集资金修缮已经濒临坍塌的大量珍贵古建筑 , 结果招来许多媒体的冷嘲热讽 。2004年夏 , 北京安定门街道与中国人民大学人文奥运研究中心合作 , 准备将1978年以来各省的高考状元大名刻录成碑 , 立在北京孔庙中 , 与198块元、明、清三代进士碑比肩而立 。媒体报道后引起轩然大波 , 有的人认为这是足可诧异的奇事 , 认为“不要看科举制度废除了百年 , 但科举之历史幽魂 , 借得高考制度的皮囊 , 继续缠绕在国人的心头”;“百年之后科举精神又借尸还魂 , 木乃伊归来了 。”(注:许纪霖:《高考状元碑背后的科举幽魂》 , 《南方都市报》2004年9月15日 。)在激烈的批判声中 , 该计划当然只好作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