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中国人民银行援派志愿者:青春在祖国边疆熠熠生辉

不是每朵花都能在雪域盛开,不是每棵树都能在大漠生长,不是每个人都能舍下“繁华”走向“荒凉”,但这群青年做到了。
2014年8月,中国人民银行团委启动“青春央行·志愿西部行”——人民银行青年志愿者援藏援青援疆项目。7年时间里,共有400余名央行青年主动报名申请援派,其中242名青年被选派,他们从天南海北出发,跨越千里,上高原、进边疆,在援藏、援青、援疆之路上高歌前行。
“边疆在改变着我们”
“为什么报名参加援藏?”“去那么艰苦的地方干啥?”几乎每名青年志愿者在出发前都会被这样问及。
“组织有号召”“先辈的事迹感染着我”“我想去艰苦的地方磨炼意志,摔打自己”……
来自贵州的杨厚东在拉萨刚下飞机,就感受到夏天里的刺骨寒风,紧接着是耳鸣头疼、胸闷气短,两条腿像绑着沙袋;在青海果洛,青年志愿者刘胜军、杨勇从关中平原到高原之巅,送给他们的“见面礼”是流鼻血、失眠和胃炎的轮番折磨;在新疆和田,鲁杰、高德云、吴亚庆切身感受到了“和田人民苦,一天半斤土,白天吃不够,晚上再来补”的恶劣环境。
王钰是第一批申请援派的青年志愿者之一,他清晰地记得刚踏上西藏那片土地时的情景。
【 青年|中国人民银行援派志愿者:青春在祖国边疆熠熠生辉】从日喀则出发,历经8小时车程,王钰到达驻村点——昂仁县措迈乡甭纳村,这是一个只有两排房子,住着不到100人的小村子。村里有一家银行,银行里两个人,一切业务采用原始的手工记账,门口还有负责安保和押运的小藏獒阿黑。
“这里手机没有信号,什么道路救援、专业维修都不存在,有什么问题只能自己解决。”王钰说,“我们驻村工作同志住的地方,是6张首尾相连的简易木板床,只靠一个烧着牛粪的小炉子取暖。以前听说过这里烧牛粪,我还以为开玩笑呢!”
对于这样一群没吃过什么苦的年轻人来说,这样的经历是可贵的。王钰说,由于山高路远,这里很多的员工一年才能回家一次。但不管在多么偏远的地方都有一群扎根于此的同志、战友,他们不只是在这里一时,而是在这里一辈子。他们身上那种坚持不懈的意志、吃苦耐劳的精神深深地感动着他。在边疆待得越久,这样的感动便越深。
援派青海玉树的志愿者吴玮也有同样的感受,同龄的同事和配偶常年两地分居;大他十几岁的老哥,因为想念孩子而痛哭流涕;一些人因为没法抚育尚在襁褓的孩子而深深自责……他被在雪域高原奋斗奉献的精神彻底折服,“不是我们来支援边疆,而是边疆在改变着我们”。
在王钰看来,他们这一代年轻人都是在“蜜罐”中长大,早已习惯了获取和享受,吃一点苦、受一点委屈都难以接受,但这些经历让他重新找到了青年的心胸、气魄、斗志和坚韧,让他能够在艰苦中磨炼自我,学习成长。
一个人的背后是一群人
如何让央行的金融优惠政策被牧民接受?如何让建档立卡贫困户资料更全面?如何利用金融撬动扶贫产业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用青年志愿者的话说,他们是干着志愿者的活,操着行长的心。
在他们的努力下,一个个针对经济发展、金融政策的想法得到了当地党政部门的肯定,并得以推行。
在西藏,援派那曲的青年志愿者积极主导建设了自治区首个“银企融资信息对接服务平台”,有效提升了当地信贷服务水平;援派日喀则的青年志愿者推动“政府风险补偿基金+银行信贷”模式,使产业扶贫贷款投放在自治区各地市率先实现零突破。援派伊犁的青年志愿者推动建立丝路货币区域交易信息平台,有力促进了中哈霍尔果斯合作中心特殊经济功能区规划建设;援派阿勒泰和黄南的青年志愿者大力推动金融便民、惠民支付工程建设,提高了农牧区金融服务水平……随着志愿者数量的增多,越来越多的“西藏首个”“青海首次”“新疆首例”开始涌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