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蝗灾史 中国蝗灾时间及情况( 四 )


南北宋蝗灾发生频率不同 。北宋时两浙地区仅有9次蝗灾,属于蝗灾的低高峰期 。南宋高宗年间,蝗灾发生频率居高不下,呈明显上升趋势,蝗灾进入高峰期 。
宋代浙江两省位于东部地区,是我国两大蝗虫之一的东亚迁徙蝗的分布区 。而且我国很多地方地处温带和亚热带地区,为蝗虫的大规模繁殖提供了有利的气候条件 。蝗虫一般为兼性滞育昆虫,多以卵在土壤中的卵囊中越冬 。虽然从地里冒出来的幼虫寿命不长,但群居蝗虫强大的繁殖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使幼虫生长迅速 。发展 。
每年夏秋两季,蝗虫大肆繁殖,喜食稻麦等草类 。此时,良柘路上爆发了多次蝗灾 。宋立宗嘉熙四年,因蝗灾发生了一场“人吃人”的悲剧 。
《宋史》记载,宋代农民常在冬季寻找蝗虫滋生地 。《防治蝗虫综合法》还总结了宋代以来“以虫取卵”的经验:蝗虫卵在哪里滋生,地上往往有无数像蜂巢一样的小洞,必须果断挖掘铲除 。明清时期,人们开发出独创的“杀虫剂”,如“竹精汁”、“熟醋合剂”等,专门用于杀虫卵 。
元朝
元至正正十九年(1353年):“五月,山东、河东、河南、关中等地,蝗虫漫天飞,人马不能行走,沟壑平坦 。(蝗虫)吃庄稼,吃庄稼,草木枯竭,使太阳受阻,人马不能行走,坑坑洼洼 。饥饿的人捕食蝗虫,或晒干并积累起来 。”
据《农书》记载,元代农民经常种植芋头、桑葚等农作物来抵御蝗灾 。
明朝
到了明代,更系统的操作:蝗虫繁殖的地方都是“干泽”区,必须改造为农田,在开垦的过程中,用各种方法杀死了虫卵 。同时,蝗虫不吃的植物,如绿豆和豌豆,在蝗灾期间被用作饥荒准备口粮 。
在明代,蝗灾尤为频繁 。几乎所有的明朝皇帝在位期间都遇到过他们 。随着小冰河时代的到来,现实社会的大旱大涝、内忧外患交替出现 。影响越来越大,事关生死 。
在徐光启的《农事全书》中,这部“垦殖灭蝗法”不仅有完整的记载,还与享誉世界的《农事全书》一起传到了欧美 。
清朝
清朝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仍以“农业经济”为主导的清朝也没有躲过蝗灾,而且有越来越大的发展趋势 。
清代蝗灾的发生,在《清史稿·志十五·灾Ⅰ》中有详细记载:
顺治年间共发生8年蝗灾,涉及60多个县,平均每2年发生一次;康熙27年,记录168个县; 蝗灾发生在乾隆年间27年,105个县受灾,平均2年1个以上;嘉庆年间,3年发生19县 。顺治至光绪265年,91年有蝗灾,平均每三年一次左右 。从清朝蝗灾发生的年份来看,灾害往往连续两年甚至三年发生 。
康熙九年,江浙皖连续三年蝗灾 。
康熙在认真研究分析蝗灾的成因和危害后,总结了从古至今的经验 。《捉蝗虫》 。
1、“我询问了蝗虫的出生情况,如果蝗虫没有生过孩子,天气寒冷,都会冻死,明年再平安无事. 如果它冻结并仍然种植在地面上,它肯定会在明年再生 。2、“最好尽快开垦田地,以免蝗虫被覆土压住,无法繁殖 。”3、“蝗虫已经当时间过去了,我想我不能再飞了,生怕种子变成虫子,我可以担心迟到的田野 。你路过的地方小心点 。” 4、 “可能有草野无知的云蝗,不能害,你该放手 。无知的言词要禁 。捕蝗消灾,都是人间事 。”
道光十七年,山西朔州发生严重蝗灾 。
晚清光绪年间,新疆蝗灾严重,几乎每年都有蝗灾发生 。从宣统元年到宣统二年,救济还在接踵而至 。
在蝗虫粮食作物成熟期,如果把本来可以养活100人的耕地用来养蝗虫,只够10人吃,50%的捕获率就够了5人 。如果发生在不成熟的阶段,可能只够一个人吃 。相当于一场蝗灾,人均口粮产量下降到5%到1%甚至更低 。如果周边粮食不足,原始粮食储备不足,蝗虫不仅吃不饱,还会高于粮价 。很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