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汉武帝即使过世后也能给匈奴致命一击!( 三 )


这个境界,其实就是个很简单的问题:打仗,是为了什么?
封建时代,*人大多数都是粗人,大多数人打仗,是为了立功,理想高一点的,为了能升*,再高点的,也就是封侯拜相 。而赵充国却是为数不多的一个异类,他打仗的目的,却是为了不打 。
比如在后来位高权重时期,每当汉朝边境发生摩擦时,赵充国的反应都是一个:这场战争会不会扩大,打这一仗,对国家值不值 。
所以在他的戎马生涯里,甚少有大规模戮的事情,基本都是只要对方主动投降,就优待俘虏 。但一旦出手决定攻击,就要重创对手的有生力量 。在当年经营边地的时候,他的方略同样如此,不追求斩俘的数量,而是以安定边关,促进民族融合为己任,对于归乡的匈奴部落,以及当地的羌族部落,都公正对待,理智处理各种民族纠纷,尽可能地化解民族矛盾 。所以在他主持汉王朝*事的那些年,汉王朝打仗不多,但战果很丰硕,但凡战争,都一次性解决问题,打得敌人长时间不敢再来 。昭宣中兴的和平局面,就是由此而奠定 。
而赵充国本人,也成了汉昭帝、汉宣帝两任帝王在位时期的重要人物,而且比起诸多武将来,他不但会打仗,而且也会混*场,不管是何等政治人物当权,和他的关系往往铁杆得很 。比如一度权倾朝野的大将*霍光,对他就极为倚重 。尤其是在汉昭帝驾崩之后,朝廷局面扑朔迷离时,他“站对了队伍”,坚决支持霍光,拥立刘询为帝,这个抉择也继续给他带来了好运 。
刘询即位,即历史上的汉宣帝,赵充国被封为营平侯,即使是后来霍光倒台后,赵充国地位依然稳固 。而此时他的名字也令匈奴闻风丧胆 。公元前72年,匈奴发动重兵攻打汉朝西域的重要属国乌孙国,汉朝闻讯后,以赵充国统兵4万出征,结果,匈奴人闻知是赵充国前来,立刻吓得脚底抹油,拔马溜之乎也 。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威武,赵充国做到了 。
而在进行抗匈战争的同时,赵充国还有另一个对手:羌人 。
当时的羌人,是河西走廊地区的原住民,最早接受匈奴的统治,汉朝占有河西走廊后,羌族人起先臣服于汉朝,但羌族部落众多,实力分散,又兼匈奴撤走后,其力量迅速膨胀,与汉朝的冲突也日益增多,而在屡次遭到汉朝*事打击后,匈奴也改变了策略,改成了策反羌族暴乱,以牵制汉王朝的政策 。汉宣帝登基之后,羌族的叛乱日益增多,渐成汉朝这时期的大患 。
但幸运的是,汉朝有赵充国 。
在汉宣帝在位时期的公元前65年,羌族的叛乱已经很严重了 。这时期的赵充国,已是告老多年了,无奈之下,汉宣帝再次将赵充国请回来问计 。对河西羌族的情形,赵充国早就了然于胸,他详细分析了当地的形势,反对部分大臣提出的对羌族实行残酷镇压的政策,提出应该“甄别”,即重点打击其中蓄意叛乱的,对大部分的部落,应该遣使安抚 。但汉朝派出安抚羌族的使臣,却惹出了事情 。
公元前61年,汉使义渠安国政策失当,在河西当地滥无辜羌族,引发当地羌族大规模叛乱,几乎到了不可收拾的局面 。已经70岁高龄的赵充国主动请缨,要求到河西去收拾乱子,他采取了谨慎的政策,依然是“百闻不如一见”,缜密地侦察敌情,弄清楚羌族部落的内部情况,然后分化瓦解,制定了三步走策略 。
首先重点打击其中叛乱最严重的丁零部落,然后对其他叛乱部落围而不打,采取对峙政策,在当地修筑堡垒,准备屯田长期坚守,他的稳妥,引起了汉宣帝的猜疑,急于解决问题的汉宣帝几次下诏书申斥,但赵充国不为所动,反而屡次上书,陈述自己的方略,其中“攻敌易,攻心难”一句,昭示了其解决边防问题的态度,在战场上打败对手容易,但真正要解决问题,却还是要攻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