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双版纳|这一路,人与象相伴同行( 三 )


近日,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与世界自然基金会发布了最新报告《共享的未来——人类与野生动物共存的必要性》。报告呼吁,采取措施确定并解决更深层次的冲突根源,同时制定系统性解决方案,并确保受人兽冲突影响的社区充分参与相关进程并发挥积极作用。
曹大藩记得,2000年4月,普洱市当地政府和国际爱护动物基金会(简称IFAW)共同开展了“亚洲象及其栖息地保护与社区发展项目”。当他向村民介绍法律法规、宣传保护亚洲象时,总会被围住质问:“大象把我们的庄稼吃了,为什么赔给我们的钱只有一点点?”“你们要保护大象,就把它拿到昆明,拿到北京去养起来!”
后来,曹大藩尝试将传统的保护从“关注动物”转变为“关注人” 。他们为村民提供“互助基金”;进行农村理财培训;邀请农技专家实地传授生产技术;还在村子里举行“春节联欢”活动;组织项目试点村寨进行生产交流。今年4月,联合当地政府合作伙伴启动了“社区英雄”巡护员预警网络培训,一个季度后动员了超过1600名村民加强人象冲突预防。
不过也有工作人员认为,建设国家公园难度太大,“老百姓的地怎么收,拿什么钱收,收了之后老百姓吃什么?”有关土地、资金、就业的这些问题不仅出现在这一议题上,也是保护区人口转移、野生动物肇事补偿的掣肘因素。
中科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大型兽类多样性与保护研究组阿荷穆萨研究员告诉采访人员,建设国家公园并非解决方案,而是一个更加复杂的解决方案中的其中一部分。在他看来,连通的廊道内部需建设保护区域,并在外部缓和人象冲突。
对于人象矛盾,阿荷穆萨认为只能“缓和”,无法“解决”。
中青报·中青网采访人员 张艺来源:中国青年报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