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 , 当王浚没听王浑的邀请挥*直捣东吴老巢并且意外地获胜时 , 王浑几乎气了个半* , 就因为自己胆子小了一点 , 为了保存实力 , 没敢探头去咬 , 结果到口的肉被别人抢跑了 , 所以甚至有和王浚拼命的念头 , 尽管王浚把孙皓等东吴君臣都献给了他 , 但仍难以消除他内心的芥蒂 。于是当朝廷在紧锣密鼓地准备庆功宴且皇帝大人也在心中已经把第一功记在王浚头上的时候 , 王浑诬陷王浚的奏疏也就摆到了司马炎的案头 , 理由就是王浚违反朝廷命令 , 不听自己节制 , 不但不该有功且应按法论罪 。司马炎对此不以为然 , 拿出奏表让群臣发表意见 , 没想到这些站着茅坑不拉屎不拉屎的家伙们个个趋炎附势 , 都认为王浚的做法太过头 , 应该从前线用囚车押回朝廷 , 按重罪处罚 。最后弄得武帝也无所适从 , 最后只能折中处理 , 只是下诏书责备了王浚几句 。王浚接到诏书当然气不打一处来 , 自己在前线出生入*为皇帝拼命 , 且取得巨大成功 , 反而弄了个里外不是人的结局 。于是也写了一道奏章火速发往朝廷 , 把自己没接受王浑节制的原因详详细细地讲了个明白 , 且把王浑的用心分析了个底朝天 , 尤其把朝廷大臣们吹捧王浑而诋毁自己的原因也道了个明明白白 。
那到底是什么原因会让朝廷那么多大臣趋炎附势于王浑呢?这就应了我们常说的“朝中有人好做*”的俗语了 。王浑的家庭是几代的世家大族 , 朝廷的好多重要部门都有自己的人 , 且王浑也久在朝廷为* , 朝廷的人脉关系很广 , 尤其王浑本来和司马炎就是儿女亲家 。大臣们认为拍王浑得马屁其实就是讨好皇帝 。而王浚呢?年轻时就给世人留下了说大话骗子的坏印象 , 长大后几乎一直在地方打拼 , 等真正把*做大后也是在地方 , 他一生几乎没在朝廷呆过 , 和朝廷的*员们几乎没有交往 , 许多人甚至都不认识他 , 谁会替一个连自己都不认识的人讲情呢?这太符合中国的人情事理了 。
接到王浚的奏章后 , 武帝非常同情怜悯王浚 , 但也难违众大臣的意见 , 不便自己独断专行把平吴第一功记在王浚头上 , 只是下诏各*班师回朝 , 等到把事情的真实原因核实清楚后 , 再做赏罚 。此时 , 王浚、王浑等平吴将领也陆续回朝 , 尤其“二王”为了争功弄得面红耳赤 , 呶呶不休 。武帝为了平息此事 , 做到基本的公正 , 特地把任务交给廷尉刘颂去调查 , 结果刘颂也是个马屁精 , 他直接就把平吴的首功记在了王浑头上 , 王浚只得了个次功 。这一个等级的变化那可是天壤之别 , 最后王浑进爵为公 , 食邑八千户 , 而王浚只被封为县侯 。为了安慰王浚武帝又给其加了个辅国大将*的虚名 。王浑得到了不该得到的重赏 , 从此不再嚷嚷 。王浚失去了该得到的奖赏 , 当然心怀不平 , 所以多次在朝廷甚至武帝面前吵闹不休 , 有时气愤到极点 , 年轻时的坏脾气又跑出来作怪 , 故意给武帝脸色看 。对此 , 武帝大多时候只能装聋作哑 , 因为他毕竟为朝廷立了大功且蒙受了诸多委屈 。
王浚的这些做法表演的多了 , 武帝开始渐渐有点烦了 , 朝廷的那些马屁精也有的开始嗅到了政治臭味 。可王浚却仍浑然不知 , 此时 , 急坏了他当年的一个老部下益州护*范通 , 赶忙跑到他府上紧急求见 , 见面就说:“老爷子建立了不朽功勋 , 为什么不好好保持呢?难道自己不觉得可惜吗?”王浚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 惊问此话怎讲?范通道:“老爷子班师后 , 为什么不急流勇退 , 闭门静养 , 口不言功呢?即使有人问起 , 你也应该首先把功劳推给正确、英明、伟大的皇帝 , 其次 , 你应该把功劳推给其它平吴将帅 , 就说自己是沾了别人的光了 , 真正自己根本无功劳可言 。这样的话 , 你不但能够保住自己的大功 , 让那些马屁精闭口 , 同时也让王浑自愧不如 , 何乐而不为呢?”一句话点醒梦中人 , 从此之后 , 王浚突然收敛自己的言行 , 再不谈论自己的功劳 。没想到他的这一退步 , 反而引起了一些朝廷大臣的同情 , 纷纷为其冤屈辩解 , 逼得武帝再次封他为镇*大将* , 加散骑常侍 , 领后*将* 。后又加*为抚*大将* , 开府仪同三司 。*越做越大 , 王浚反而觉得越来越不安全 。当时 , 西晋朝廷认为已经进入大同理想的太平盛世 , *员们奢靡之风大肆盛行 , 王浚本来生性节俭 , 此时也不得不随波逐流 , 过起了锦衣玉食 , 豪华奢侈的寄生虫生活 , 一直到八十岁去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