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盗亦有道”王三春:川陕边境的山大王,鼎盛时期手下有5000多人 湖北历史土匪之最是谁啊( 四 )


但你如果要说王三春是一个很有未来眼光的土匪,那就错了 。因为王三春所做的一切全部都是人情世故,他考虑的都是自身的利益和大格局、大情怀没有任何关系 。
1933年年底时,虽然红四方面军已经在川陕苏区建立了革命根据地,但是蒋介石对于红四方面军的围剿计划依然没有停息 。而四川军阀刘湘又抱上了蒋介石的大腿 。蒋介石就令刘湘赶紧去对红四方面军创建的川陕苏区实行围剿,并拟定了六路围剿的计划 。
???
???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王三春赶紧将墙头草的形象发挥得淋漓尽致 。他投奔了刘湘,并且甘愿被任命为四川剿匪总司令部的第一纵队的队长 。于是他从之前不愿意与红军正面武装冲突的态度,转变为了要将枪口对准红军的反革命态度 。
1934年3月,王三春率部从城口一路进军万源东向县城 。红军激烈反抗,在冉家坝战役时王三春赶紧通报给刘湘说:部分红军已经被他牵制在此,还说对方背后力量薄弱 。
刘湘收到情报后赶紧派兵来支援,但刘湘的算盘打得更响,他让王三春的队伍与红军正面冲突,紧接着刘湘又派来了范华旅,将王三春夹在了红军与范军的中间 。
这个位置使得王三春十分危险,生存的可能性更低 。他这时候才看清了现实,原来他就是被刘湘拿来当炮灰的 。王三春的部下便说:“红军就从来不会干这种事情,更不会借刀杀人 。我们跟着刘湘跟着蒋介石根本没有出路,还不如投奔红军 。”
于是王三春在这紧要关头最终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他将原本指向红四方面军的枪头转过弯,掉向了范华旅 。原本是友军的队伍,就这样变成了互相对峙的姿态 。
由于战火过猛,他的部队损失惨重 。而王三春却将生存的希望,转向了红军 。于是他只能厚着脸皮派人到红军那边求和,而我军这边的政工人员魏传统决定与王三春亲自密谈,双方不久之后便达成了停战协议 。
???
???
如此一来,王三春就可以将全部精力与范军对峙 。但苦于范君背后有刘湘的火力支持,而他们为了剿灭王三春又调动了陕南第17路军 。这一回的王三春是拼尽了所有家当,也像是鸡蛋碰石头一样 。
他被迫逃往了湖北竹溪县,后来又想要卷土重来 。当王三春扩充队伍至800人时,便想要从背后偷袭刘湘的部队,但再次失利 。重振旗鼓后的王三春像是将生死看淡,不服就干 。
他拼尽所有想要再次占据镇巴县,而他的这股猛劲也吓到了刘湘及国民政府和西安行营,最终他的愿望达成,镇巴县又回到了王三春的手中 。但这种?形式?却让国民政府焦虑不安,为了斩草除根,国民政府军决定要对以王三春为首的陕南土匪进行大规模围剿 。
1939年3月,蒋鼎文下令要派出西津公路预备第1师师长谢辅三帅部进山剿匪 。他们化整为零,联合周边友军及其地方军阀通过10个月的时间,最终还是将王三春的残余势力全部歼灭 。走投无路的王三春自知自己早期信错了人,才让自己的队伍葬送了 。
王三春三十五年的土匪生涯,最终还是画上了句号 。王三春于1939年12月31日在镇巴县被执行了枪决 。看完了王三春的故事之后,也许有人会说:
在那个年代王三春的勇敢值得被后人点赞,因为贫苦的农民阶级在国民政府的统治下根本没办法生存下去,被迫走上土匪和流氓道路的人不仅仅只有王三春一人 。而他却能够做到在那个十分混乱的年代下,让自己的土匪规模扩充至5000人,也算是有胆量的男人了 。
但如果后人要说王三春是道义有道,那真的就是大错特错 。他身上的“义”人们看不见,他反而在多次重要决策时相信了四川军阀,比如刘湘等人 。而且他也坚信,如果能够抱上国民革命军的大腿,以后必将衣食无忧,最起码能够保住自己的生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