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学术史上的赵元任 世界十大语言学家( 三 )


严谨的品格与“好玩儿”的性情
赵元任是一位纯粹的学者 , 一生好学不倦 , 心无旁骛 , 沉浸在学术的海洋中 。杨步伟在其回忆录《杂记赵家》中写道:“这几十年来我总觉得元任是能不要钱总是不要钱 , 有机会学总是学” 。1973年5月 , 赵元任回国探亲 , 在北京与王力、吕叔湘、朱德熙等语言学家座谈 , 陈原先生亦在座 , 他后来回忆说:“时隔十有六年 , 所谈内容已不大记得了;只对先生西装左上方的外袋插着一排四管荧光笔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默想这四管色笔象征着这位老学者是如何随时随地用功啊” 。这个细节为我们呈现了一位孜孜不倦的大学者的生动形象 。
在纯粹的学术世界中 , 赵元任表现出严谨认真的学术品格 , 诚如他自己所言:“科学的工作只管求真” 。著名语言学家王力是赵元任任教于清华国学研究院时的学生 , 他的研究生论文《中国古文法》提出某种句法在西文中罕见的观点 , 赵元任对此批道:“未熟通某文 , 断不可定其某文法 。言有易 , 言无难!”这段话如当头棒喝 , 从此“言有易 , 言无难”六个字成为王力先生治学的座右铭 。《好玩儿的大师》中收录了赵元任在王力论文上所作眉批的图片 , 犹足以惕厉今人 。赵元任对学生的要求首先是他对自己的要求 , 在对赵元任学术成果的众多评价中 , “谨严”是出现频率最高的评语之一 。
饶有意味的是 , 赵元任的学术文字在谨严之外 , 还富于轻快活泼的风度 。即使是他那些讨论复杂的理论问题的论文 , 也往往是用日常的口语 , 如围炉夜话一般娓娓道来 。他经常在文中有意穿插一些有趣的笑话 , 如《语言与符号系统》这样严肃的理论著作 , “只要扯得上 , 我就在书里头写些笑话 , 有时甚至扯不上也写”(见赵元任1975年1月给朋友们写的“绿信”) , 这让他的学术论著读起来常常妙趣横生 , 更不用说他的《早年自传》或他翻译的《阿丽思漫游奇境记》这样的童话作品了 。
这种文字上的趣味部分源于赵元任本人的性情 。凡熟悉赵元任的人都对他的风趣幽默印象深刻 , 胡适就说过:“赵先生在他的许多特长之外 , 又是一个滑稽的人 , 生平最喜欢诙谐的风味 , 最不爱拉长了面孔整天说规矩话 。”我们看赵元任1919年自拍的“吃葡萄三连拍”和“滑冰”五部曲 , 他那谐趣可爱的性格跃然纸上 。这种气质与他的语言学研究尤其相得益彰 , 丰富的语言现象本身就值得细加玩味 。赵元任特别擅长从语言中寻摸趣味 , 他写过好几篇游戏文字(如通篇用一个汉字音节写成的短文) , 喜欢在各种场合用谐音或双关语来制造令人忍俊不禁的效果 。例如1919年赵元任游览加州约塞米蒂国家公园时 , 便将其译作“游山美地” , 从他当时拍的照片来看 , 确实“名”不虚传 。又如他与杨步伟合写的系列传记 , 总名为“Life with Chaos”,字面直译为“赵家的生活” , 又可解作“一团混乱的生活” 。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 , 这种游戏的心态恰恰体现了赵元任全身心沉浸于学术世界之中的状态 。赵元任自幼就喜欢随时随地观察各类事物 , 比较它们的异同 , 琢磨背后的规律 , 对包括语言在内的各种社会和自然现象充满了好奇心 。正是这种“嬉戏的心态”引导下的求知热情 , 给予他最为纯粹和持久的精神动力 , 一步步将他引入学术的堂奥 , 让他流连于语言学的世界而忘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