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助|向世界回报善意 民间救援组织一直在行动( 二 )


不过,在吸取了那次教训后,当2012年飓风桑迪袭击美国东海岸时,志愿者在灾难预警和其他救灾援助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新冠疫情期间,更是有许多民间组织反应迅速,活跃在抗疫前线。2020年武汉疫情暴发时,“国际直接援助组织”(Direct Relief)集中向湖北及其周边地区提供个人防护装备和其他物资,并且对未来疫情的发展作出了相关预测。基于此,该组织也开始增加对美国医疗卫生药品的供应,并提供免费问诊的服务。2020年2月,新冠疫情开始在美国蔓延,“国际直接援助组织”便向大约1000家医疗机构运送了25万个口罩和其他防护用品——这批物资旨在帮助医疗机构持续筛查感染者,并提供急需的初级医疗服务。该组织还通过捐赠帐篷,来帮助医疗机构在户外更安全地对病人进行分类。当时,全世界的焦点都集中在个人防护设备上,而“国际直接援助组织”走在了最前面。该组织的药剂师阿莉西亚·克拉克认为,随着医院里重症病例的增加,急救药品的需求也会不断增加,因此,“国际直接援助组织”及时向合作伙伴采购了他们认为最有可能供不应求的一些药物,并估算药物的未来需求量。
在“国际直接援助组织”的官网上,“展望未来,快速响应”是该组织的指导原则,他们希望在紧急情况下,通过与最适合的当地合作伙伴携手,支持幸存者的紧迫需求,未雨绸缪,早做打算。
日本
注重细节 有条不紊
日本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边缘,灾害频发,而正因为这不怎么讨喜的地理位置,日本人民之间才更惺惺相惜,互帮互助,形成了独特的救灾体系。
1995年,日本兵库县南部发生7.2级大地震,死伤人数高达5万人,地震发生的第二天,政府就开通了志愿者窗口,来自日本各地的130多万志愿者参与了救援。这种个人或团体共同协作解决问题的新手段受到了社会广泛关注,因此,1995年也被称为日本“志愿者元年”。
自此,自发性救助文化在日本蓬勃发展起来,志愿者活动的管理也提上了议事日程,这直接促成了1998年日本《特定非盈利组织促进法》(也称为NPO法)的制定。有了法律框架,各种非政府组织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为这些组织后来积极参与灾害救援活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注重细节,有条不紊,是日本民间救援组织最大的特点。“公民力量”(Civic Force) 是2004 年新潟地震危机之后成立的民间组织,经过多年的发展,该组织已经拥有成熟的救援体系。上个月日本热海地区遭受泥石流袭击,“公民力量”的工作人员立即赶往现场进行需求评估。除了基本的救援活动,该组织更担心疏散人员在灾区的聚集会带来疫情传染问题,7月7日,“公民力量”组织迅速向救援供应中心运送了520瓶洗手液和3000个口罩。由于泥石流,许多车辆都被摧毁,灾民无法去医疗机构接受治疗,“公民力量”组织便开始不断收集有关车辆援助的资料。像“公民力量”这样的民间救援组织在日本还有很多,他们不忽略任何一个细节,井然有序地展开救援活动,弥补着政府应对灾难的局限性。
除了国内救援,日本的民间救援组织也在国际救援中发挥着重要作用。“CODE海外救灾市民中心”是位于日本神户的非政府组织,1995年神户发生阪神大地震时,日本得到了70多个国家的大力支持,CODE希望把这份善意传递下去,一直积极参与到国际救灾活动中。
CODE工作人员吉椿雅道在NHK采访中表示,CODE最看重的是“灾民的声音”和“援助的连续性”。他说:“我们仔细倾听受害者的声音,探索他们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并给予他们支持。”他在《从非政府组织视角下看灾区的生活与挑战》一文中提到,`“在这个领域,我一直很珍惜一些东西,即使大量的救援机构来到灾区,也总会有遗漏的地方,所以我们会优先考虑到那些地方。我们总能遇到紧急情况,却很少提供紧急援助。重建支持是CODE救援的重点,偶尔我们也会分发帐篷等物资来应急,但更多情况下,CODE帮助的焦点都是在房屋重建和提供就业机会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