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着名学者 高建平( 二 )

International Yearbook of Aesthetics)2007年总第11卷《多元文化对话》(Aesthetics and the Dialogues among Cultures) 。10. 主编广西师範大学和中华美学学会、中外文论学会等单位联合主办的《东方文化》2008年第1期中的“美学与多元文化研究”专栏 。11. 担任国际英文网上杂誌《当代美学》(Contemporary Aesthetics)编委 。12. 担任《国际汉学》(International Sinology)杂誌编委 。英文文章1. “The Original Meaning of the Chinese Character for ‘Beauty’”(“美字意义的起源”),Filozophi vestnik(《哲学研究》斯洛维尼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编)2001年第2期 。2. “Signifcance of Analogy-Drawing Between Go and Painting”(“以棋喻画的意义”),Journal of The Faculty of Letters, The University of Tokyo (Aesthetics),(《东京大学人文学刊(美学专号)》东京大学人文学院编)2000年总第25期 。3. “ ‘Aesthetic Craze’ in China-Its Cause and Significance”(“中国美学热的原因及其影响”),Dialogue and Universalism(《对话与普遍主义》波兰华沙大学普遍主义研究中心编)1997年第3, 4合期(第13次世界美学大会专集) 。4. “The Reclusive Spirit in Ancient Chinese Painting”(”中国古代绘画中的隐逸精神”),The Stockholm Journal of East Asian Studies(《斯德哥尔摩东亚研究杂誌》斯德哥尔摩大学东方语言与文化学院编)1995年第6卷 。5. “Man, Society and Art: An Analysis of On Music” (“人、社会与艺术:《乐记》分析”),The Stockholm Journal of East Asian Studies(《斯德哥尔摩东亚研究杂誌》)1993年第4卷 。6. “To Begin with A Beautiful Line…”(“从一根线的美谈起……”),Annals for Aesthetics《希腊美学年刊》第43卷 。该文被译成西班牙文,在智利大学的刊物Teoria del Arte第12期上发表 。7. “Chinese Aesthetics in the Context of Globalization”(“全球化与中国美学”),International Yearbook of Aesthetics(《国际美学年刊》) 第8期上发表 。8. “A Century of Chinese Aesthetics”(“20世纪中国美学”), 该文章被译成斯洛维尼亚文,在Pilozofski vestnik(《哲学研究》)2006年第1期上发表 。同时,由高建平主编,在这期上发表了5篇译成斯洛维尼亚语的中国美学论文 。9. “What is Chinese Aesthetics?” (“什幺是中国美学?”)2002年10月在“美学与文化·东方与西方”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主题发言 。发表于《美学与文化·东方与西方》一书,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 。10. “Chinese Aesthetics in the Past Two Decades”(“二十年来的中国美学”),发表于Acta Orientalia Vilnensia(《维尔纽斯东方研究学刊》),维尔纽斯大学主编,2002年第2卷 。11. “The Stories of Four Words” (《四个美学关键字的翻译和接受》),Filozofski vestnik(《哲学通报》,斯洛维尼亚哲学研究所主办)2007年第2辑 。12.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Writing and Painting in Ancient China,” inInternational Yearbook of Aesthetics:Aesthetics and Dialogues among Cultures,Volume 11, 2007.13. 《当代中国美学与艺术》(学术访谈),《Delo》(斯洛维尼亚报纸)2008年2月2日 。严正声明高建平郑重声明发现在网上流传两篇韩小龙和高建平合写的文章,其中一篇是:《〈红楼梦〉与〈飘〉生命美学比较研究》,原发表于《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年11卷6期 。另一篇是:《孤独与伤心之旅——〈十八春〉与〈简·爱〉美学风格比较研究》,原发表于《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第12期 。我没有参与这两篇文章的写作 。希望这位我并不熟悉的韩小龙先生以后发表文章时自己单独署名即可,不要擅自署上我的名字 。也希望相关杂誌能在发表文章时与作者联繫核实,以免再犯同样的错误 。高建平2008年4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