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导弹打得准,全因这位穿五块钱背心、破解了钱学森密码的老人 中国之最钱学森( 三 )


而这个一经提出,就遭到了研究小组大多数人的强烈反对,理由很简单,这个更为复杂的系统,连美国人都搞不出来,已经放弃了这方面的研究,凭我们这个连二频抖动激光陀螺仪都制造不出来的情况,再去啃更难的四频差动陀螺仪,这不是自找苦吃吗?
但高伯龙有自己的主见,他并不是一时的心血来潮,而是深思熟虑的结果 。因为经过深入的研究,高伯龙发现了美国人之所以否认并放弃研究四频差动陀螺仪的根本原因,是因为美国当时的方案犯了理论性的错误,理论错了,实践能对吗?所以美国人不得不放弃继续在这方面浪费时间 。
高伯龙连续作战,很快就拿出了令人信服的数据,说服了团队,全力以赴投入到了四频差动陀螺仪的研制工作中 。他说,“外国有的、先进的,我们要跟踪,将来要有;但并不是说外国没有的我们不许有 。”
虽然在研制方向上大家的认识得到了统一,但实验的条件却实在是太艰苦了 。建设实验室,国家的拨款只有区区的4万元 。就这点钱,高伯龙却大部分都被用来购置关键设备和材料上,其他的地方能简就简,能省就省 。
比如实验室,是由一个旧食堂改造的,一些实验设备,是从学校的废弃设备和材料里面改造过来二次利用的,一些实验器具也是自己制作的 。
因为研究对象是激光,只能在晚上黑灯瞎火的时候做实验,加上需要保持室内的密封和安静,做实验的时候不能在里面打开电扇和窗户 。高伯龙和他的团队就是在这样一个艰苦的环境里专心致志地进行激光陀螺仪的各项研究和实验,几乎每个月至少20天都是处于加班状态 。晚上做完实验,稍事休息,白天还得来实验室整理数据,分析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
夜以继日高强度的工作,密闭恶劣且只有一套空调机的工作环境,使得高伯龙起了一身痱子,但他硬是自己扛着,也没有向国家提出额外的要求,因为他知道那个时候国家太难了 。
高伯龙和他的团队,就是在这样的工作环境和条件下,凭着对事业的执着和一腔热血全身心地投入到激光陀螺仪的研制中 。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1978年制成第一代实验室原理样机的基础上,激光镀膜检测DF透反仪也于1980年研制成功,而这个透反仪的研制过程充满了艰辛 。
决定激光陀螺仪成败的关键,在于光学薄膜 。而当时我们在这方面的资料寥寥无几 。国外对我们也是高度封锁,高伯龙不得不带领全队从零开始,同样是先研究吃透理论,再将其应用于实践 。
为了早日自行解决这个卡脖子问题,当时已经是年过半百的高伯龙,从自学编程开始,一步一步地尝试着进行膜系设计工作 。这条路做起来并不容易,主要在于当时我国的设备和制作工艺都太落后了,实验做了一遍又一遍,实验室里堆满了报废的实验膜片 。望着这些废品,大家心里都不是滋味,甚至许多人都打起了退堂鼓,“工艺不行,再怎么努力也是白干,要我说还是放弃算了 。”
但困难并没有吓倒高伯龙,因为他知道,自己是团队的主心骨,必须在这个时候坚定地站起来一直向前冲 。他用坚定的眼神和决绝的语气告诉大家,“就算死,也要死在工作上,拿不出成果我死不瞑目!”
高伯龙的决心和气势,提振了团队的自信心,大家克服了畏惧心理,再次以坚定的步伐冲击实验 。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三年多的不懈努力,做了无数次的实验,不知道流下来多少汗水,具有完全知识产权的腔镜光学加工技术终于被高伯龙团队拿了下来,成功制造出了四频差动激光陀螺仪能用的膜片 。
而激光镀膜检测DF透反仪,也在当年获得了湖南省重大科技成果一等奖,1987年获得了国家发明奖四等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