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插图
桂峰村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可追溯到唐乾宁期间 。据民国《尤溪县誌》载:“资寿寺,在十六都 。唐乾宁四年(897)建 。国朝乾隆二十七(1762)年,僧瑞光重修 。”又据该寺《复兴锽山寺田碑记》文载,明崇祯十二年(1639),该寺又进行了大规模的翻修 。相传在蔡氏肇基前,已有其它几个姓氏在此安居,但只是零星小屋,构不成村庄 。村中还有小地名如李厝垄、马家塘、坑里甘等,应为李姓马姓甘姓居所之命名 。可惜没有确切的文字记载,详情不得而知 。据普查得知,桂峰从唐末宋初时期,就已经有人在此居住 。至南宋中后期,随着社会的逐步没落,外加金兵压境,促使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南移 。面对内忧外患的国运,许多世家子弟便萌生避世的念头 。北宋端明殿学士、书法家蔡襄之后裔九世孙蔡长,发现桂峰之地山川灵秀,可为安居之所,于南宋理宗淳祐七年(1247),便带领儿孙披荆斩棘,在今祖庙处结庐而居,故祖庙成为蔡氏在桂峰的安居肇基之地,初定村名为“岭头” 。至元代初年,桂峰其它族姓或外迁或消失 。而蔡氏子孙却繁衍很快,生产力也有所发展 。开始大规模开荒造田,建设村庄,铺设石路,广种桂花,遂改村名为“桂岭” 。明洪武初年(1368—1377),尤溪区划分为50个都,桂峰为十六都的中心村 。至明中叶,人口逐步增多,经济上也有了一定的基础 。蔡氏子孙奉行“耕读传家,经史名世”的祖训,文化氛围开始浓厚 。读书人中有多人先后考中了秀才、贡生、举人,建起了蔡氏祖庙,又有20几座新居拔地而起 。蔡姓成为方圆百里内的名门望族 。所以,外人开始称桂岭为“蔡岭”或“蔡岭头”,正名为“桂峰” 。明嘉靖三十九年至清乾隆三十年(1560—1760),这阶段为桂峰发展的鼎盛时期 。外部条件:尤溪至福州的官道经过此地,大量的官家、商人和艄排工人,从福州返尤必从此地住宿过夜,大量的物质、文化消费,在促进当地人民生活普遍提高的同时,也带来了外地的各种商品文化信息 。内部条件:当地功名成就者比比皆是,经商发财者不乏其人;有钱人开始争置田产、山产,营造华屋 。买田产远至本省的建阳、邵武、古田、闽清等地,其中最多的1户每年可收田租6900多担(1担合50公斤) 。据记载,这期间又新建了华屋近30座 。同时还建起了“蔡氏宗祠”,重建了“祖庙” 。这时候的建筑物,历史典故与吉祥图案,大量出现在各座建筑的石雕、木雕和壁画彩绘之中 。民国时期,实行保甲制 。桂峰与周边小村共分两保:以村中小溪为界,后门岭、李厝垄一边和后寮、君竹党、天堂为“桂后保”;坑头、下坪街一边与上塘、三石、牛头坪、半岭坑为“桂塘保” 。解放后,公社化时期(1959—1961),桂峰是洋中人民公社的一个生产大队 。1961年,桂峰为小公社,辖桂峰、上塘、天堂、浮洋、官洋、王宅六个大队,后併入洋中公社 。1984年,人民公社改为乡镇,桂峰为洋中乡(1995年改镇)的一个行政村 。村落风貌桂峰村因受地形限制,历史以来移山填海式的建设不多 。即使村中局部建筑遭受火灾之劫,大多也是在原址上复建,故能保留较为完整的传统村落风貌 。1、石桥景区:古称石桥皓月,是桂峰村最繁华的区域 。村中有一小溪穿村而过,依山伴水构筑酒肆、旅馆、商店,蜿蜒布局在小溪两旁,雕梁飞檐,古色古香,虽有一些破败,但仿佛可见当时此地的繁华景象 。石砌古道与小桥流水相映成趣;酒肆茶楼和旅馆商店鳞次栉比 。再辅以石碑镌刻,明清时代的繁华街区跃然眼前 。四季桂花芳香四溢,阵阵沁入心脾,人们一踏入景区,就感觉到一股浓郁的文化氛围扑面而至,使人禁不住生出欲探桂峰深幽之念 。2、下坪古街:简称“下坪街” 。该处位于村中心地带,游客一进入村口,首先看到的就是这一排紧密相连、小巧玲珑的古建筑 。它左接石印桥,面前有一块开阔地 。所谓“街”者,便是当地村民平时聚会之处 。建筑年代大多为清中后期之物 。建筑风格较之于其它房屋略显得矮些 。最有特色的是,各座屋面用封火墙隔离,一旦发生火灾,能起到堵塞火路作用 。3、石建街区曲巷通幽:桂峰村的一个显着特点,就是有路皆石,曲巷通幽 。因为桂峰地势崎岖,各座建筑之间的距离相对窄小,故而要用大量的石材构筑护坡,诸如后门山厝的护坡多达14层、高达余30米,这样就形成了各条曲径通幽的小巷 。为便于行走,又在各小巷的路面铺上石板条,形成独特的街区路面 。因每座房屋构建工程浩大,新建扩建相当困难,为保留街区的传统风貌,奠定了基础 。古代建筑桂峰村满目皆古,古道、古街、古树、古书斋、古碑刻、古画、古族谱等(见图),最出色的则是古建筑 。据统计,清代以前的古建筑就有39座 。重点分述如下:1、蔡氏祖庙蔡氏祖庙位于村中心,坐南朝北,占地面积1390平方米,建筑面积731平方米,为二进单檐歇山顶木构建筑,是蔡氏最早的肇基之地 。祖庙背倚青山,面朝绿水,龙脉雄伟,案堂俊秀,地理先生称之为“飞凤衔书” 。(见照片“肇基祖地”)原祖庙始建于宋元时期,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六月廿二夜,周围民房失火,殃及祖庙,遂于次年在旧址上重新鼎建,现存建筑基本完整 。中轴线上依次为正堂、天井、下堂 。正堂为三层建筑,迭梁式与穿斗式混合结构 。粗梁大柱,翘角飞檐,雕樑画栋,古朴典雅 。面阔五间,明间高大宽敞,厅头设有神龛,置历代祖宗之神位,供后裔春秋祭祀 。堂上高悬“九峰毓秀”、“进士”、“举人”、“文魁”、“武魁”、“五代同堂”等匾额 。三楼大厅两侧分置两个圆窗,寓丹凤之双眼 。沿11级垂带踏跺而下,便是天井,地面全部用青石板铺砌而成,两旁设花架、置盆景 。左右为厢房,边走廊各置9级如意踏跺 。下堂建筑简单大方,屋面正脊彩绘各种花卉图案,色彩艳丽,栩栩如生 。门厅两侧分置两个圆形花窗,次间各置两扇大门 。顺堂前11级垂带踏跺而下,是三个前埕,埕前立有照墙 。整座建筑四周环有石砌走廊,屋后有五层花台,花台沟边左右各有一口小水井,清泉汩汩,誉为风水的“龙眼” 。从建筑的风格来看,祖庙并不豪华,但在蔡氏子孙的眼中,却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 。2、蔡氏宗祠蔡氏宗祠位于石印桥上游 。系清康熙八年已酉(1669),蔡茂相(名云鹤)高中进士后,第三年为首主持兴建的 。据桂峰《蔡氏族谱》记载:当时正值盛世,也是蔡氏家族鼎盛时期,“一时拨币兴工,备极辉煌冠冕” 。从此,它成为蔡氏族姓最重要的纪念性建筑之一 。(见照片“蔡氏宗祠”)蔡氏宗祠为二进制单檐歇山顶抬梁式木构建筑,方向270度 。占地面积948平方米,建筑面积616平方米 。中轴线上依次为正堂、中堂、山门华表 。面阔五间,左右次间与明间相通,构成一个宽敞的大厅 。地面用石板和石灰三合土铺就,异常坚固 。正堂为祀典活动的主要场所,因採用减柱法构建,即抬梁式与穿斗式相结合,故有五爪龙构件 。厅中植四柱,宽10米有余 。正楣中设一神龛,龛内竖立“皇清敕授儒林郎翰林院吉士六世祖登瀛蔡公妣徐安人神位”灵牌(见图之“灵牌神位”) 。楣柱悬挂清乾隆宰相、内阁大学士蔡新亲笔题写的“人心知水源木本,庙貌报祖德宗功”的联筒 。额悬“着存”、“进士”、“兄弟举人”匾,左悬一匾,文曰“钦命内阁大学士兼礼部侍郎巡抚福建等处地方提督学院邵享豫为 文魁 同治戊辰年乡荐中武贡生蔡扬章立”(见图之古匾) 。前左悬今人立“兄妹硕士”匾,前右悬今人立“硕士”匾各一方等 。沿垂带踏跺而下,为天井,左右各置花架 。两侧为厢房,成门厅式结构 。中堂内昂上悬“父子举人”匾,正楣柱悬挂“最喜渊源崇元定,尚期家世继君谟”筒联,外廊悬挂“宗功垂福泽,祖德衍家声”筒联 。中堂之前是一个小庭院,院内树一根石旗桿,旁植奇花异草,可闻阵阵扑鼻芳香 。门楼华表小巧华丽,额书“蔡氏宗祠”,左额画“鹿竹(禄足)双庆”,右额画“鹤寿松龄”;左侧墙檐有“凤朝牡丹、鸳鸯戏水、四喜登梅、孔雀开屏、鱼跃龙门”组画 。右侧墙檐串画“福寿平安、花开富贵、梅鹊争春、傲霜秋菊、喜气馥沁”组画 。门内柱联为“兰水家声远,西山世泽长”,门联上为“绳其祖武唯耕读”,下为“贻厥孙谋在俭勤” 。大门以石材为框,厚重的大门板上绘製尉迟恭、秦叔宝两位斗神像,显得十分威武 。值得一提的是,全祠用80根巨大杉木柱子构建,宽枋大梁,不用一钉一铁,全部用卯榫镶嵌而成,结构严密,富有特色 。登斯堂者,敬仰之心油然而生 。3、石狮厝石狮厝为于村部右后侧,方向113度,因厝藏一精美的石狮而得名 。该厝系蔡氏天房25世加朝公于清嘉庆年间所建 。面阔五间,进深3间,占地面积590平方米,建筑面积486平方米,为二进穿斗式歇山顶木构建筑 。主体结构与文化内涵:一走进山门(门头仔),就见一副精雕石刻对联,文曰“三谏风高勋业在苏黄以上,九峰派衍渊源从朱李而来 。”背额书“紫气东来”四字 。(苏黄:指苏东坡、黄庭坚;九峰:指南宋理学家蔡元定;朱李:指朱熹、李侗) 。上联大意是:蔡襄(曾任瑞明殿学士,为我国北宋“四大家”之一)的成就不在苏东坡和黄庭坚之下;下联大意是:蔡元定(南宋律学家、理学家,自号“九峰”,是朱熹的首徒)的学问源自于朱熹、李侗 。表现了主人立志秉承乃祖的立身处世之道,也显示了自己的地位不同一般 。明清以来,桂峰蔡氏秉承先贤(元定)遗训,以经史传家,故科举入仕者长盛不衰 。而学派渊源,可追溯到朱熹和李侗 。(见图之“”)主体建筑为二进制穿斗式歇山顶木结构,斗拱翘角,装饰的十分华丽 。房屋四周依地势筑有围墙,即能防寒保暖又策安全 。正房(中堂)部分分别为明间、次间、梢间,地面为三合土捣筑,坚固异常 。前方左右分列厢房,中为天井,中砌垂带踏跺,天井内全部用青石板铺砌 。与厢房相接的为中堂 。因南方多杉木,且杉木具有体轻、坚韧、耐腐蚀的特点,故整座建筑均为杉木构建 。房屋台基全用青石砌筑,中为垂带踏跺,两旁为如意踏跺 。正堂厅中柱穿斗木雕双龙朝斗,计有六条古龙 。昂首雀替中雕双鹤、左为双凤朝阳,右为双麒麟 。前廊明间与次间脊檩用卷棚拱筑,中置斗拱,左斗拱上有双麒麟、空城计、“福”、“禧”人物木雕组合;右斗拱上有狮、马和“寿”“禄”人物木雕组合,极富地方特色(见图) 。走廊墙裙,左右各有三副木浮雕,右廊墙裙中为凤朝牡丹、左为博古秋菊、右为博古幽兰 。左廊墙裙中为凤朝牡丹、左为博古水仙、右为荷花 。正房和厢房交接处,因地势有落差,为防止雨水溅喷,左右各置一道挡溅墙,并在上面浮雕作画 。主要内容有风景、花卉、仕女、流云及博古图案等 。厢房为单层建筑,面阔两间 。两个槛窗为镂空木雕,左槛窗中为“福”、“禄”抽象木刻团雕,上首嵌雕二块“琴、棋”图案,下为“书、画”图案;右槛窗中为“寿”、“禧”抽象木刻团雕,上首为嵌雕“松、梅”图案,下为“竹、荷”图案 。(见图)石雕是该厝的又一特色:正厅柱础雕刻内容有“鲤鱼跃龙门”、“松鹤延龄”、“麒麟送子”、“鹿竹双庆”、“马上封侯”等 。最华丽的是中堂正门额枋卷书石刻:中为“爱吾庐”,左为“居仁”、右为“由义” 。石门下方浮雕:中圆为太极,外圈为火焰,比喻太阳,左右为双凤、双蝠,边为祥云,下方为翻腾波涛 。整个画面构图,即为“双凤朝阳”之意(见图) 。石构门框侧为如意,正面各雕刻一身着铠甲武士,单手撑托上石枋,其右分别浮雕麒麟送子、双狮戏球和柱杖寿星等 。门柱下方浮雕缠枝花卉、松鼠、古龙 。在门的两侧各镶嵌一方形石雕图案,中为长命锁,四周框线镌刻琴棋书画与暗八仙组合浮雕等 。4、楼坪厅大厝:该建筑位于村部后侧,方向170度,占地面积594.6平方米,建筑面积520平方米,为二进制穿斗式木构建筑 。是台胞蔡龙豪先生儿时旧居 。因地势陡峭,于右侧另搭一楼板为厅,故曰“楼坪厅”,主体建筑至今仍保存完好 。主体结构与文化内涵:楼坪厅大门为石筑,与四周围墙相连 。门上方额题“绩绍西山”四个大字,左书“丙申仲冬月”(清顺治十三年,公元1656年),右落款“黄绍芳拜题”(见图) 。大门两侧绘有壁画,左图为身着元代服饰的骑马官员,前有侍卫,后有华盖相随 。右图为一书生,左上侧绘有一圆月,内有二人手持桂枝,寓“蟾宫折桂”之意(见图) 。实际上这扇大门即为门楼的大门,折进门厅,中置一道封闭式大门,平常行走往两旁出入,逢重大喜庆才打开中门 。门楼左右与厢房转角处各设一个拱门钱库,左额书“彤云”,右额书“紫气” 。门楼后是天井,地面全部用青石铺砌,沿垂带踏跺便登上了正堂 。正堂主体为二层歇山顶建筑,厅与走廊的地面均为三合土构筑,十分牢固 。厅四周昂、枋的两头,均有木雕作替,中柱雕刻有古龙双庆、梅花雀替、荷花撑托等 。正厅头设一神龛,以立祖宗之神位 。额上现存两个镀金双鹤木雕匾座,神态逼真 。前廊内檐明次间的脊檩上,均有古龙和五蝠木雕(见图) 。前廊左右木墙裙浮雕内容,分别有八卦(太极)瓶菊花、博古吊磬、寿瓶牡丹、古琴宝剑和八仙故事等(见图) 。廊柱础石刻,左为暗八仙镶镌琴棋书画,右暗八仙镶镌菊梅桃牡(见图) 。左厢房边有一石砌古井,水清清澈见底,入口甘甜如蜜 。(见图)正堂明间与厢房交接处屋面置有挡溅墙,主要功用是防止雨水溅喷 。在挡溅墙上作画,是该民居的又一特色 。右墙内侧浮雕鹧鸪、石榴、幽兰;外侧浮雕风景画,青松翠绿,百花斗豔。画面构图似乎就是本座房子大门的外观,门上对联:“风调雨顺享安乐,国泰民安定太平” 。左墙内侧浮雕斑鸠、翠荷、秋菊;外侧浮雕风景园林等(见图挡溅墙) 。5、后门山大厝后门山大厝为独立建筑,始建于明末清初年间 。占地面积3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1400平方米,方向113度 。为三进重檐歇山顶穿斗式木构建筑 。据记载,本厝出过文武举人各1名、秀才7名,文化氛围浓厚,在桂峰村影响较大 。(见图)主体结构与文化内涵:据传,后门山大厝当年耗资一万三千两白银,历经十余年所建 。整个地基是建在陡峭的山边上,石砌扶坡从山涧底开始砌筑,高达30几米,多达14层 。主体建筑中轴线上依次为正堂、中堂、下堂、厢房,右侧为附厝、左侧为附厝、书斋、书楼、洗砚池及崖刻所组成() 。四面用土石围墙圈筑 。是厝主模仿官家府第结构而建筑,用料考究,做工精细 。正堂为二层,面阔五间,明间十分宽大,地面为三合土捣筑,历经几百年仍坚固异常 。大厅中植四柱,下垫八角花岗岩柱础 。因大厅宽大,起分散主梁受力作用,有别于其它建筑,很有特色 。正楣为朱色大门镶龛,构建独特 。厅正栋柱雕刻五龙,镶刻五福(蝠);造月梁底托为龙凤,中柱枋雕有蝙蝠、菊花雀替 。厅柱础底为莲瓣,鼓腹处镌刻鸳鸯戏水、梅花鹿竹、荷花鸳鸯、鹤寿延龄等图案 。正厅上悬“国之屏翰”、“文魁”、“武魁”等匾,可惜在“文革”中被毁,只留下匾座 。厅前廊边置两块移动式屏风,中间团画博古山水、八仙过海等画 。前廊墙裙木雕缠枝状古龙,上窗为镂空花窗,窗下方木雕双狮戏球等 。正堂与中堂结合处置一挡溅墙,左墙浮雕葫芦、芭蕉圃扇与松鹤;右墙浮雕松鹤腊梅与书剑琴棋 。其余空间,绘有如意、卷草晕彩画等 。边厢窗花均为古“寿”字,佐以缠枝花卉,构图别具一格 。中堂为厝主接待普通宾客之处,中为客厅,中柱樑架上雕有古龙雀替 。厅后边置设三重门,正门平常关闭,逢重大红白喜事才能打开,而日常只能从两旁出入 。明间与正堂相对小些,次间、梢间、尽间与厢房相连 。下堂形制基本与中堂相符,所不同的是其右为边厢,左边为门头仔,上雕双菱、缠枝花雀替、钱纹、双圈纹等木刻 。门头仔之下另设一石门亭,额题与对联基本毁坏,只发现下联“四迎送礼”几字 。书斋是桂峰明末清初建筑的一大特色,几乎每座古建筑都有,并在书斋周围配有池塘、花圃等,可见当时当地蔡氏家族对文化的重视 。后门山的书楼、书斋和崖刻题字位于附厝之左约20米,中间浚有一方约30平方米的洗砚池 。环境清幽,适合习文练武 。虽然书楼已倾圯,书斋也已倾斜破败 。但浓厚的氛围仍然依存 。洗砚池右后侧刻有“活源”,左后镌有“蒸云”崖刻(见图) 。书斋正厅壁上贴有很多当时考取功名的捷报,为此地又增添了几分书香韵味和几分优雅(见图“”) 。据记载,该厝子孙中考取举人1名、贡生2名、秀才6名,真可谓名副其实的书香门第 。6、后门岭民居位于村部左后侧山边,方向坐丁向巽(45度) 。为二进制单檐穿斗式木构建筑 。中轴线上依次为后堂、厢房、二堂、门亭 。左右为横厝,左侧建有华表山门 。占地面积1026平方米,建筑面积893.75平方米 。始建年代为清乾隆十二年(1747) 。主体建筑和文化内涵:该大厝的特殊之处在于二堂为主厅堂,厅宽近8米 。高大宏伟,建筑奇特 。传说厝主在建筑该房时,听说萧公菩萨(保护神)不进有两层的房屋,但台基已就,也不便再进行更改,放弃了建两层房的主张 。所以,才有该房二堂作为主厅堂之故 。二堂正厅设正楣,后为神龛,祀祖宗之灵位,平常两扇大门关闭,祭祀时开启 。正楣柱悬挂一副筒联,上联“大业帷修德”,下联“敦纶在读书”(见图),历经几百年,至今仍光亮如新 。二堂梁枋雕刻形意古龙,下有各类花卉雀替 。后堂为双层木建筑,共分明、次、稍、尽间,进深两间 。廊外有横厝,进深三间 。正设垂带踏跺,有11级落差 。最特别之处是象服石往里凹,深约0.5米,使踏跺的垂带成悬空状 。天井全部用石板条铺砌 。天井两侧为双开间厢房 。窗花稍成简单 。前廊柱础阴阳雕刻荷花仙鹤、蟾宫折桂、喜鹊登梅以及左男官女右侍等图案 。天井镶铺青石板,边沿修成弧形,做工十分讲究 。下堂相对矮小,中厅木雕为古龙、蝙蝠及花卉 。前右为厢房,左为门亭 。左侧距离正厝25米处,设一华表山门 。额题“功绩兰水”四个行书大字,上书“丁卯年(1747)菊月”,下书“林慈题” 。旁佐绘喜鹊登梅、夏荷秋菊等图案 。7、后门田大厝:后门田大厝位于村部右侧山边,方向坐东朝西 。占地面积1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600多平方米 。为三进重檐歇山顶木构建筑,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四周筑以围墙 。始建年代为清鹹丰年间,约1850年左右,厝主蔡鸿钓为鹹丰庚申年例贡,其父为道光辛卯年岁贡生,爷爷为乾隆甲辰年秀才,太爷为乾隆太学,太公为康熙选贡,书香门第 。从厝主起,五代行医,只可惜医术在建国后无人后继 。据载,因厝主在该房建筑后期出现意外变故,地面部分还来不及装修,迫使工程中断,故留下一些缺憾 。文革期间,悬挂在正厅的镇宅古画,用金水书写的多幅木质对联,古籍医书,被烧毁,十分可惜 。但是,就其艺术氛围来说,不失为桂峰现有建筑的佼佼者,在本省民居中也是独树一帜 。特别是木刻艺术,工艺精湛,数量繁多,堪称尤溪县各类古建筑之最 。主体建筑和文化内涵:正堂为二层木构建筑,面阔五间,进深三间 。明间(正厅)宽大气派,雕刻精美(见图) 。中正栋柱上为如意穿斗,下为五爪古龙,缠枝菊花为枋替 。正楣设一神龛,整块大额枋雕刻“双寿”、“卷书”、万蝠流云等花卉图案 。厅左整块大额枋雕刻龙捲草、琴书及人物故事;厅右整块大额枋雕刻“寿”钱、屏风式卷书及人物故事 。前廊明间内檐雕刻琴棋书画和人物故事,出挑雕刻牡丹、寿桃、石榴、书剑等 。前廊次间内檐雕刻清“太平通宝”钱币、“圆寿”,外檐雕刻牡丹、龙纹图案 。左右大额枋和前廊内外檐木雕的内容大体相同 。大厅地面与天井尚未进行装修,稍显凌乱 。前廊外墙裙四扇分别雕有博古花瓶、琴棋书画、八仙福(蝠)寿与飞禽走兽;窗花镂空雕刻蟹、虾、花瓶、琴书、博古、暗八仙等(见图) 。两边雕刻风格大致相同,内容有所变化 。正堂前两旁是厢房,在厢房走廊的额枋上雕刻是该厝的又一特色(见图) 。左厢房首枋正背雕刻内容为牡丹;二枋正背雕有双鲤鱼;三枋雕刻不老松;转角昂上雕刻缠枝花卉 。右厢房首枋正雕如意牡丹,背雕花篮;二枋正雕三鱼戏水,背雕三鱼;三枋正背雕刻木锦花;角雕缠枝牡丹 。中堂后走廊内檐镂雕菊花、桃花等 。中堂中设正楣中楣边木雕方天画戟、斗象、箭壶、马鞍、钟磬等 。中堂正栋柱浮雕如意穿斗、葫芦宝瓶 。中堂通廊内檐磨间为人物、松鹤,次间雕刻花瓶、麒麟等 。内廊外枋串雕百花捲草,在桂峰古建筑中为仅见,堪称一绝 。正堂的柱础成鼓形状,中堂柱础为瓜瓣形,前廊的柱础为方斗形 。除外,还发现该厝的墙上张贴着的清代厝主蔡兆源等科举考试的捷报多张 。古今文人达官对桂峰景致赞咏的诗词繁多,最着名的却是清文华殿大学士(清制:大学士满、汉各二人,正一品,兼殿、阁及六部尚书衔)葛山蔡新所作《八景总咏》诗:“桂峰名胜良难数,去天不远才尺五 。金鸡璀璨映朝曦,石笋峥嵘为砥柱 。云龙风虎各效灵,骧吼声雄畴足伍 。最爱泉流酒国春,故人清风堪相与 。丹桂当秋拂袖香,环桥月色光如许 。予游斯地能深忆,八景天然亘万古” 。桂峰八景“桂峰八景”(石笋擎天、金鸡耀日、玉泉涌蜜、丹桂飘香、印桥皓月、酒座清风、双际龙吟、三峡虎啸)清新脱俗,婀娜多姿,吸引着古往今来无数的文人墨客,留下了数百篇诗词歌赋 。相关信息桂峰村在2002年已被评为“福建历史文化名村”,京福高速路就在村的山脚下穿过 。一条修在半山腰上的蜿蜒起伏的水泥村道,是进入桂峰村的唯一通道 。百度地图地址:福建省三明市尤溪县
- 福建省海峡水泥股份有限公司
- 莆田泗粉
- 福建省泉州市的市花和湖南省益阳市市花 刺桐花
- 福建省泉州市晋江市陈埭镇海尾村 海尾村
- 福建省翔达实业集团有限公司
- 高地村地处福建省连城县莒溪镇辖域 高地村
- 福建省漳州市诏安县四都镇下辖村 田美村
- 福建省泉州市晋江市永和镇玉湖村 玉湖村
- 福建省福州市平潭县南海乡南中村 南中村
- 晋江半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