札达县( 三 )


札达县

文章插图
札达县人口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札达县总人口6384人,其中: 托林镇1797人, 香孜乡1089 人,曲松918人,底雅743人,萨让乡785人,达巴乡1052人 。交通1965年修通了札达至狮泉河的第一条公路,全长279公里 。1984年又修通了至狮泉河的第二条公路,全长380公里 。全县除萨让区外都已通了汽车 。至1990年,全县公路总长1056公里,乡村道路6条,总长118公里 。札达县现有县道1条,436公里;乡道5条,共939公里 。
札达县

文章插图
札达县旅游札达土林札达土林作为一种特殊的地貌组合,札木镇为中心的峡谷地带最为典型、规模最大 。札达土林反映了第四纪下更新纪札达盆地经过高原剧烈抬升留下的湖泊沉积特徵,2005年被列为国家地质公园 。格王国都城遗址古格王国遗址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在公元10世纪至17世纪,在西藏吐蕃王朝以后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古格王国遗址残存下来的窑洞、房屋、碉楼、古塔等各种建筑物共1416处(座),其中窑洞879孔、房屋遗蹟445座、碉楼60座、各类残塔28座,暗道4条 。保存较好的有红庙和白庙 。其内都有雕塑和色彩艳丽的壁画、彩画 。内容包括社会生活、宗教故事、国王世系画像等 。1961年,古格王国遗址被国务院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托林寺托林寺位于札达县城西北的象泉河畔,是北宋时期古格王国在阿里地区建造的第一座佛寺 。佛寺始建于公元996年,包括殿堂、僧舍和塔林三部分 。白殿殿内墙壁上绘有许多精美的壁画 。托林寺融合了印度、尼泊尔以及西藏本地的建筑风格,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皮央东嘎洞窟遗址皮央东嘎遗址位于札达以北40千米处,是中国迄今发现的规模最大的佛教古窟遗址 。洞窟壁画历史久远,内容丰富,壁画题材主要有佛像、菩萨像、佛传故事、说法图等,还有各种装饰图案纹样及密教曼陀罗等 。民俗文化在札达县广为流传的“宣舞”,在乡与乡之间其表演形式特点、人数、服饰等方面,都有不同之处 。“底雅宣”就发源于该乡,“宣”即舞蹈之意而底雅宣以其悠久的历史,美名远扬,被称为古格宫廷舞蹈的“宣”舞,它的历史渊源可追溯到公元10世纪前后建立的古格王朝时期,距今有1000多年历史的古格王朝遗址的壁画上清晰可见当时的人们身着盛装为国王和大臣表演“宣”舞的生动场面 。2008年札达“宣”舞被列入“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西南领土札达县西部、南部边界位于中印边界中段,是指中国西藏阿里地区同印度旁遮普、喜马偕尔和北方邦接壤的边界,总长约450公里 。中段边界有喜马拉雅山横亘,有通外山口道路19条 。中段边界,与东段和西段一样,中国政府和印度政府之间未订立任何条约和协定,从来没有划定过 。但双方依循历史沿革的管理範围,已形成了一条传统习惯线 。这条传统习惯线在历史上长期受到两国人民的尊重和承认 。在传统习惯线两边的边民世代和睦相处,形成了相互间在贸易、宗教、探亲、访友等传统友好交往 。多少年来,阿里地区的藏民用土特产换取印度和尼泊尔的粮食、布匹、茶叶及其他日用品,而印度沿边地区又极需要阿里边民生产的食盐和羊毛等原料 。这种边民之间以物易物的贸易由来已久 。为发展边境地区的经济,中印两国政府《关于中国西藏地方和印度政府之间的通商和交通协定》中规定,将阿里地区的普兰、姜叶马加尔果,姜叶马卡克拉、那不拉、然木如、波林三多、董不惹、尚格吉、噶大克、扎西岗等10个地方闢为市场,并开放什布奇、玛那(卓尼)、尼堤、昆里宾里、达玛、里普列克(强拉)等6个山口,还规定沿新卡藏布(狮泉河)河谷至扎西岗的习惯道路仍按以往习惯往来 。印度独立后继承英帝国主义的衣钵,逐步蚕食中国领土 。在中段,侵占了中国曲惹、巨哇地区,什布奇山口以西地区,桑、波林三多、葱莎地区,然沖、乌热地区、拉不底地区(即香扎、拉不底),共约2000余平方公里的领土 。其中除桑、葱莎较早为英国侵占外,其余地区都是在1954年中印两国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关于中国西藏地方和印度之间的通商和交通协定签字后,被印度侵占或侵入的 。这4块所谓的由于认识不同而形成的争议地区,按照传统习惯线的具体走向,都在传统习惯线的中国一侧 。尤其应该指出的是,被印度侵入的波林三多,是1954年中印协定第二条第二款规定的由中国政府同意在西藏阿里地区开放的10个贸易市场之一 。它和其它9个市场都是应印度政府代表、印度大使赖嘉文先生在谈判的第一次会议上提出的要求而开放的 。但是,波林三多却在1954年的协定签定后不久被印度侵占 。印度政府在50年代乘中国边防部队立足未稳和对边境未完全控制之际,侵入中印边境中段地区设点驻军,占据地盘,逐步蚕食中国领土,以造成在边境领土争端中对己有利的既成事实 。中国政府以中印友谊为重,谨慎处理了边界纠纷 。当1955年在中国领土乌热第一次出现武装对峙的局面时,中国政府就主动提出领土争端要通过谈判解决,并命令中国边防部队按照协定撤出了乌热地区 。对印方侵占巨哇、曲惹、什布奇山口、桑、葱莎地区、波林三多、香扎、拉不底等中国领土,中国边防部队遵照上级指示,没有以武力解除其武装或逼迫其武装人员退出 。对于入侵中国边防哨所防区範围的印方武装人员,中国边防战士总是先行规劝其放弃越轨行动,只是在他们拒绝规劝的情况下才解除他们的武装;边防部队除遇到武装攻击外,没有首先使用过武力 。正因为中国採取了这些措施,才最大限度地防止了事态升级和武装冲突的发生 。1960年,中国驳斥印度的边界主张 。中方声明1954年的中印协定只是有关中国西藏地方同印度之间的通商和交通问题的协定,并未提及中印中段边界事宜,此六大山口及其附近地区如曲惹和巨哇地区,桑和葱莎地区,乌热地区、香扎马拉和拉不底地区等,均在中印中部历史界线以北,为西藏的属地 。……况且此六大山口在喜马拉雅山最高点以北 。如以六大山口为中印中段标界,则印度势力越过喜马拉雅山,在西藏山坡上建立碉堡就威胁了中国西藏的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