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京( 二 )


盛京

文章插图
努尔哈赤进瀋阳后 , 没有立即着手修建 , 而是向西进攻 , 仅在城内靠着镇边门内(即九门里)依照女真族建筑模式建设一个简单的“居住之宫” 。后金对瀋阳城墙的再次修建 , 是在皇太极继承汗位后 。天聪元年至天聪五年(公元1627~1631年)在原来城墙的基础上建设新城 , 将城墙加厚、加高、加固;将明朝的四门改为八门 , 八旗军各守一门 , 城市通道由明时的十字街变为井字街 。明朝原来最为牢固的北门在战争中毁坏最小 , 又因离努尔哈赤居住之所近 , 有幸在清时得以保留 , 成为第“九门” 。此时老瀋阳城内除故宫外 , 还有汗王宫、11座王府、六部衙门、庙宇等 。内城城墙位置即如今东、西、南、北顺城街 。盛京外城外城的建造清朝入关后 , 又于1680年(康熙十九年) , 在城外增筑关墙 , 高七尺五寸(2.79米) , 周围三十二里四十八步(16.080公里) , 面积为11.9平方公里 。为不规则的抹角圆形 , 夯土筑造 , 设八个关门 , 关门较简单 , 砖砌二个门柱 , 上有一横枋 , 上盖为起脊灰瓦 。八关即八个边门 , 即:抚近门外大东关的大东进门 , 内治门外小东关的小东边门;德盛门外大南关的大南边门 , 天佑门外小南关的小南边门 , 怀远门外大西关的大西边门 , 外攘门外小西关的小西边门 , 福胜门外大北关的大北边门 , 地载门外小北关的小北边门 。这样 , 瀋阳城就有了“八门”、“八关”的区划.从城墙到关墙之间的地带叫做“关厢” , 当时住在关厢里的多是所谓“伊彻满洲” , 即新满洲 。明确划分八旗居住界限 , 抚近关内及大东关为镶红旗界 , 内治门内及小东关为正红旗界 , 德盛门内及大南关为镶黄旗界 , 天佑门内及小南关为镶蓝旗界 , 怀远门内及大西关为镶白旗界 , 外攘门内及小四关为正黄旗界 , 福胜门内及大北关为正蓝旗界 , 地载门内及小北关为正白旗界 。康熙、乾隆年间 , 城垣、城楼、角楼又经过重修扩建 , 使瀋阳城更加雄伟壮观 。
盛京

文章插图
这就是瀋阳的第一次扩城 。城市布局外郭墙大致呈不规则的圆形 , 在如今的万柳塘公园处 , 由于遇到湖水 , 圆形的郭墙沿着水岸修筑 , 相应地向内凹进去一块 。郭城的建立使瀋阳城更加完善了 , 因为历史上从周朝起 , 城池都是内墙外郭 。但瀋阳内方外圆的城市布局则在中国仅此一例 。
盛京

文章插图
从清定都瀋阳这一天起 , 瀋阳城才有了系统完善的城市建设规划 , 即所谓内有“井”字型大街的方城 , 外有圆郭 , 四方有四个塔寺 , 方城与圆郭之间有八条放射状的大街的格局 , 整个城平面像一个车轮的形状 。这种格局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 , 这种格局也可以说是瀋阳城最早的规划 。过去有人说这种格局是依据太极八卦学说设计的 , 即城内的中心庙为太极 , 钟鼓楼为两仪 , 东西南北四座塔为四象 , 八座城门为八卦 , 圆形的外城象徵天 , 方形的内城象徵地等 。实际上内城的方型是汉族城市模式的具体体现 , 而外城的圆形则更表现的是满族游牧民族聚集地的建筑形式 , 内外城的结合是满汉民族文化融合的体现 。外城的消失至光绪末年 , 大东、小东关门皆摧圮 , 瓮城上的城楼亦先后颓废 , 有的由三层改建为二层或一层 , 只是小西门仍保留三层原貌 。在小西边门重建一座门楼 , 上嵌“陪都重镇”四字门额 。50年代初期 , 为方便交通 , 八座城门陆续拆除 , 今“八门”、“八关”已无存 。外城关墙的位置大致相当于青年大街---惠工街---边墙路---北边城路---东边城街---管城二街---穿过万泉公园---神农庙巷---穿过万柳塘公园---勒石巷---南关路---顺通路---青年大街行政管理天命十一年 , 努尔哈赤死 , 清太宗皇太极即位于此 , 扩建瀋阳城并建设宫殿 。天聪八年改瀋阳为盛京 。顺治元年(1644)清军入关 , 定都北京 , 盛京改为留都 。陆续设户、礼、兵、刑、工五部 , 各部设侍郎 , 置内大臣为总管 , 留守盛京 。三年 , 改内大臣为镇守昂邦章京 。康熙元年(1662) , 改镇守昂邦章京为镇守辽东等处地方将军 。四年 , 改称镇守奉天等处地方将军 。乾隆十二年改称盛京将军 , 主要负责当地军政事务﹐併兼管奉天府尹事务大臣﹐监督府尹 。光绪三十三年 (1907)罢盛京将军 , 改设巡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