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直大模型,落地有多难?( 二 )


据悉,目前大厂都在计划通过云的方式对外输出大模型的能力,云计算成为A大模型落地的最佳方式,模型即服务(MaaS)越发受到关注,而这也将带来大模型成本的降低 。
那么,创业公司还存在盼头吗?
02
胜负在于产品体验与市场需求相匹配?
根据权威杂志《Fast 》预测,2023年的收入将达到2亿美元,包括提供API数据接口服务、聊天机器人订阅服务费等 。
很显然,各行业对大模型的需求是存在的,但基于安全性的考虑,加之to B对大模型亦步亦趋的态度,大模型当下安全系数有限 。于是,在相对基础,需求量高的对话、文档内容生成、问答,包括协同办公中对话、文档生成等众多场景,互联网大厂也在优先做 。
例如,现在人类只需要把商品的信息告诉AI,让AI自动生成多种风格的商品带货脚本和风格,再配个数字人主播,就可以帮企业把货给卖出去 。据百度介绍,相比真人直播,数字直播可实现7*24小时不间断直播,转化率为无人直播间的2倍 。
在云上基础设施作为大模型创业的必要底座下,拥有云计算的互联网大厂具有一定的优势 。
根据IDC发布的2022年全球云计算IaaS市场追踪数据来看,市场份额TOP10玩家都是中美的大公司,包括美国的亚马逊、谷歌、微软、IBM,中国的阿里、华为、腾讯、百度等 。
虽然大模型的开闭源之争,终究不会是靠某一个或几个产品的出现而终结,还要更多顶尖人才参与、技术迭代和资金支持 。
但横做对比,众多AI创业公司也缺少了一份如同创业独角兽公司的运气 。(不同的是注重的是通用大模型)
7月20日,腾讯云对外披露助力研发大模型的最新进展 。目前,腾讯云长期支持的千卡级任务稳定运行在腾讯云上,可用性达99.9% 。
据悉,自2022年6月起,基于算力集群、云原生、大数据、安全等产品能力,腾讯云为搭建了从资源层、数据层到业务层的云架构 。
现实似乎再度证明了,拿到入场券是第一步,接下来考验的是市场玩家们探索商业化和技术升级的能力 。直白一点来说,AI创业公司想要在赛道中跑到最后,每一步都不能落下 。
某种程度上来说,在大模型研发上创业公司也并非全无优势 。
虽然部分互联网大厂已经实现初步场景落地,亦或是开始售卖服务获得收入,但大厂以及的目光更多是聚焦在通用大模型上 。
而垂直大模型仍然是真空地带 。特别是对于传统企业群体来说,考虑到自身业务的IT属性低、投出产比低等问题,选择自研大模型的概率较低 。
例如创新奇智聚焦在工业大模型产品“奇智孔明”;拥有一定数据优势,往语言上发展的元语大模型;主打自动驾驶生成式大模型雪湖·海若 。
不过有一说一 ,训练的数据和方向不同,成本差别很大 。
先是元语大模型从零开始做一次训练的成本能做到千万人民币量级 。而在自动驾驶生成式领域上,比 多设计一套新的语言,紧接着再把所有的真实道路驾驶数据,并“翻译”成统一的语言的雪湖·海若,也存在着一定的成本投入 。
某种程度上,AI创业公司能够实现对大模型的大量投入,更多的是得益于商业和营销方面的成功,能够瞬间让人们目睹了大模型的可落地性,而不是继续隐匿在漫长的技术迭代中 。
为此,当下实现落地的第一步,就是大模型的训练成本、推理成本一定能做到比搜索还要低,而且还能保证即时性 。

垂直大模型,落地有多难?

文章插图
03
从概念到落地,
到底有多难?
有观点认为,能跑出来的中国大模型创业公司,很可能是垂直整合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