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科|今天是第四个中国医师节,最美身影仍坚守抗疫一线

穿上防护服,他们挑战着身体的极限;走进病房,他们是患者坚强的后盾;冲锋在抗疫一线,他们直面病毒守护人民生命安全。虽然都是普通人,血肉之躯同样疲惫脆弱,但在穿上白大褂的那一刻,他们就成为白衣天使,以温情换真心,以仁术济苍生。
采访人员从市卫健委获悉,本市共有医师11.9万人,卫生技术人员30.4万人。今天是第四个中国医师节,他们依然在一线坚守。

医疗科|今天是第四个中国医师节,最美身影仍坚守抗疫一线
文章插图
朝阳中西医结合急诊抢救中心的副主任医师郝淑玲坐在临时办公室,用手机与患者沟通。 本报采访人员 阎彤摄
封控小区里的“守望天使”
昨天清晨,郝淑玲整理了一下因24小时值守而有些凌乱的头发,走出了她在望京街道办事处的临时办公室。
为解决封闭管理小区——国风上观小区居民就医取药等问题,有关部门成立了医疗保障组,驻扎在望京街道办事处,24小时为小区居民服务。
诊断治疗、协调转运、定期回访、指导用药、安抚情绪……作为医疗保障组的一员,来自朝阳中西医结合急诊抢救中心的副主任医师郝淑玲,每一天都和同事们完成近20人次的医疗处置。
早上不到8时,郝淑玲就走进办公室,坐在电脑前。“大夫,我出现了咳嗽、喘憋、呼吸困难、咳黄痰的情况,现在我该怎么办?”一名35岁的女士通过社区工作者求助医疗保障组。通过与这名女士视频通话,郝淑玲了解到,她既往存在肺部相关基础病,很可能是急性哮喘发作或慢性喘息性支气管炎发作合并感染。这种情况比较紧急,通过口服药物不能解决。“您不适合继续居家处理,我们建议您立刻转诊。”经与患者商议,医疗保障组为她对接好定点转运医院,患者很快得到了救治。
“从小区封控时的焦虑,到现在的踏实感动,真心说一句:有你们真好!”“疫情期间,能碰上这样的‘天使’,真是我的大幸!”“在我们最需要的时候,是你们不顾安危出现在身边!”……看着小区居民对医疗保障组的真情“表白”,51岁的郝淑玲顿觉满身的疲累一扫而空,“居民的健康,患者的认可,就是我们最大的成就感!”
她选择了和母亲相同的职业
8月17日上午,在北京友谊医院全科医疗科病房,住院医师杨梓琪看着核酸“阴性”检测报告,松了一口气。一位患者来京出差,因为急性胰腺炎就诊住院,第二天患者家乡成为中高风险地区,杨梓琪立即向上级报备,穿上防护服对病房环境和患者分别进行核酸采集,并安排将其单间隔离。如今,危险解除了。

医疗科|今天是第四个中国医师节,最美身影仍坚守抗疫一线
文章插图
北京友谊医院全科医疗科住院医师杨梓琪选择了和妈妈同样的职业。本报采访人员 阎彤摄
病房里永远是一片忙碌的状态,有时候在陪护不能及时到位的时候,这位三十岁出头的青年医生还要帮患者处理大小便。为何选择这份职业?“完全受妈妈的影响,”杨梓琪笑着回答。
杨梓琪的母亲是一名儿科医生。小时候,杨梓琪在医院值班室里陪妈妈度过了一个个忙碌的夜晚。在小梓琪的记忆中,儿科的工作总是一片“兵荒马乱”的场景,患儿此起彼伏的啼哭声伴随着父母焦急的吵闹声,医生不停地在一个个病房间穿梭。不过,在为女儿推荐职业时,妈妈还是非常坚定地说,“选择当医生吧,至于为什么,以后你就明白了。”
在如愿成为一名医生后,杨梓琪有过后悔的时候,“比想象得累,为什么付出这么多,收入还不高?”不过,当被患者发自肺腑地拥抱时;当收到标有名字的锦旗和感谢信时;当亲朋好友焦急地询问病情,自己用几句话就能安抚住时,杨梓琪的内心发生了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