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古籍曾子《大学》 大学( 二 )


⑴程颢、程颐将《诗》、《书》、《礼》、《易》、《春秋》称作“大经”,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称作“小经”,并继续尊崇儒家经学的正统地位,认为“大学,孔氏之遗书,而初学入德之门也 。”⑵朱熹将《大学》从《礼记》中抽取出来,为《大学》、《中庸》做章句,为《论语》、《孟子》做集注,把它们编在一起,做《四书章句集注》,经此,《大学》与《中庸》、《论语》、《孟子》合称为“四书”,并被确立“四书之首”的地位 。自宋以后,《大学》成为科举考试科目的钦定科目 。元明清时期
⑴元仁宗于皇庆二年(1313年)十一月颁布“考试程式”,明确规定《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用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作为科举用书 。⑵明代是中国科举制度的鼎盛时期,规定乡试、会试头场必考八股文,而八股文以四书五经中的经文做题目,故大多读书人往往倾注一生,研读四书五经和八股文,使《大学》在儒家学说中的地位更加显赫 。⑶清代鼓吹复兴汉学,《大学》地位依然重要 。现当代
⑴台湾将《大学》列入普通高中必修课纲 。⑵《大学》成为部分高校相关专业本科生必修课 。⑶《大学》成为部分高校相关专业博士生必修课 。⑷《大学》学习形式呈现多样化,国学经典地位依然稳固 。历代版本《礼记》注释本(最古老)
汉熹平石经本
魏正始石经本
程颢改本
程颐改本
朱熹《大学章句》本(最通行)
王柏改本
季本改本
高攀龙改本
崔铣改本
葛寅亮改本
作品原文大学(《礼记·大学》古本)大学之道1,在明明德2,在亲民3,在止于至善4 。知止而后有定5,定而后能静6,静而后能安7,安而后能虑8,虑而后能得9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10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11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12 。致知在格物13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14,一是皆以修身为本15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16 。其所厚者薄17,而其所薄者厚18,未之有也19 。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所谓诚其意者20,毋自欺也21 。如恶恶臭22,如好好色23,此之谓自谦24 。故君子必慎其独也25 。小人闲居为不善26,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27,掩其不善而着其善28 。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29 。此谓诚于中30,形于外31,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32!”富润屋33,德润身34,心广体胖35,故君子必诚其意 。《诗》云36:“瞻彼淇澳37,菉竹猗猗38 。有斐君子39,如切如磋40,如琢如磨41 。瑟兮僴兮42,赫兮喧兮43 。有斐君子,终不可喧兮44 。”“如切如磋”者,道学也45 。“如琢如磨”者,自修也 。“瑟兮僴兮”者,恂傈也46 。“赫兮喧兮”者,威仪也 。“有斐君子,终不可喧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 。《诗》47云:“于戏48,前王不忘49!”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50,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51,此以没世不忘也52 。《康诰》曰53:“克明德54 。”《大甲》曰55:“顾諟天之明命56 。”《帝典》曰57: “克明峻德58 。”皆自明也59 。汤之《盘铭》曰60:“苟日新61,日日新,又日新 。”《康诰》曰:“作新民62 。” 《诗》曰63:“周虽旧邦64,其命维新65 。”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66 。《诗》云67:“邦畿千里68,维民所止69 。”《诗》云70:“缗蛮黄鸟71,止于丘隅72 。” 子曰:“于止73,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74?”《诗》云75:“穆穆文王76,于缉熙敬止77!”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 与国人交,止于信 。子曰:“听讼78,吾犹人也79 。必也使无讼乎80!”无情者不得尽其辞81,大畏民志82 。此谓知本”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83,身有所忿懥84,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85,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 。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86,之其所贱恶而辟焉87,之其所畏敬而辟焉88,之其所哀矜而辟焉89,之其所敖惰而辟焉90 。故好而知其恶91,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 。故谚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92 。”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 。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 。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93 。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94,所以事长也;慈者95,所以使众也 。《康诰》 曰:“如保赤子96 。”心诚求之,虽不中97,不远矣 。未有学养子而后嫁者也 。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98,一国兴让;一人贪戾99,一国作乱,其机如此100 。此谓一言偾事101,一人定国 。尧、舜率天下以仁102,而民从之 。桀、纣率天下以暴103,而民从之 。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从 。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104,无诸己而后非诸人105 。所藏乎身不恕106,而能喻诸人者107,未之有也 。故治国在齐其家 。《诗》云108:“桃之夭夭109,其叶蓁蓁110 。之子于归111,宜其家人112 。”宜其家人,而后可以教国人 。《诗》云113:“ 宜兄宜弟114 。”宜兄宜弟,而后可以教国人 。《诗》云115:“其仪不忒116,正是四国117 。” 其为父子兄弟足法118,而后民法之也 。此谓治国在齐其家 。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119,上长长而民兴弟120,上恤孤而民不倍121,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122 。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絜矩之道 。《诗》云123:“乐只君子124,民之父母 。”民之所好好之125,民之所恶恶之126,此之谓民之父母 。《诗》云127:“节彼南山128,维石岩岩129 。赫赫师尹130,民具尔瞻131 。”有国者不可以不慎,辟,则为天下僇矣132 。《诗》云133:“殷之未丧师134,克配上帝135 。仪监于殷136,峻命不易137 。”道得众则得国138,失众则失国 。是故君子先慎乎德 。有德此有人139,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140 。德者本也,财者末也 。外本内末141,争民施夺142 。是故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 。是故言悖而出者143,亦悖而入;货悖而入者144,亦悖而出 。《康诰》曰:“惟命不于常145 。”道善则得之146,不善则失之矣 。《楚书》曰147:“楚国无以为宝,惟善以为宝148 。”舅犯曰149:“亡人无以为宝,仁亲以为宝150 。”《秦誓》曰151:“若有一介臣,断断兮无他技152,其心休休焉153,其如有容焉154 。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彦圣155,其心好之,不啻若自其口出156 。实能容之157,以能保我子孙黎民,尚亦有利哉!人之有技,媢疾以恶之158;人之彦圣,而违之俾不通159:实不能容,以不能保我子孙黎民,亦曰殆哉160!”唯仁人放流之161,迸诸四夷162,不与同中国163 。此谓唯仁人为能爱人,能恶人 。见贤而不能举164,举而不能先165,命也166;见不善而不能退167,退而不能远,过也168 。好人之所恶169,恶人之所好,是谓拂人之性170,菑必逮夫身171 。是故君子有大道172,必忠信以得之,骄泰以失之173 。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174,食之者寡175,为之者疾176,用之者舒177,则财恆足矣 。仁者以财发身178,不仁者以身发财 。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义者也,未有好义其事不终者也179,未有府库财非其财者也180 。孟献子曰181:“畜马乘182,不察于鸡豚;伐冰之家183,不畜牛羊;百乘之家184,不畜聚敛之臣185 。与其有聚敛之臣,宁有盗臣186 。”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 。长国家而务财用者187,必自小人矣 。彼为善之188,小人之使为国家189,灾害并至 。虽有善者,亦无如之何矣190!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