捐献|河南一小伙捐献造血干细胞救人 因他人曾捐献眼角膜让母亲重获光明

8月16日早上9点,北京某医院病房内,小吴体内的造血干细胞正通过血液分离机缓慢被分离出来。当天,这些珍贵的细胞混悬液就会被输送到一位年轻女性体内,给这位患有白血病、亟待拯救的女孩带去生的希望。
在采集室里,小吴双臂都插上了针管,看得出来他有些紧张。“针头比我想象中要大,扎针的时候我都没看手臂”。经过近5个小时的采集后,小吴终于长长地松了口气,手脚仍有些发凉。
“这是我力所能及的事。”谈到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初衷,这位今年23岁、就职于快手效率工程部的河南小伙淡然地说,“如果这些造血干细胞能挽救一条年轻的生命,重燃一个家庭的希望,那我肯定义不容辞。”

捐献|河南一小伙捐献造血干细胞救人 因他人曾捐献眼角膜让母亲重获光明
文章插图
(小吴在采集过程中)
据了解,造血干细胞可用于治疗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重症免疫缺陷症等恶性疾病。在我国,仅白血病一项年发病率就高达十万分之四,移植造血干细胞至今仍是众多血液病患者重生的唯一希望。
而由于种种原因,我国目前仅有近300万志愿者加入中华骨髓库,再加上骨髓移植匹配率极低,每一次捐献都显得格外珍贵。小吴成为2003年至今北京市第445例,海淀区第101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世界投我以善意,我将报之以歌”
“2004年的时候,一位陌生人将自己的眼角膜捐献给了我的母亲,给她带去了光明。今天,我希望用我的造血干细胞给你带去生的希望,将这份爱心传递下去。”小吴在给患者的信中这样写道。

捐献|河南一小伙捐献造血干细胞救人 因他人曾捐献眼角膜让母亲重获光明
文章插图
(小吴写给患者的信)
今年3月,一个特殊的电话响起。这已经是小吴第三次接到中华骨髓库电话——
“喂,您好!请问是小吴吗?您在中华骨髓库的数据与一名患者初配成功,我们想征求一下您的意见。”
当工作人员再三向他确认捐献意愿时,小吴没有多少犹豫,斩钉截铁地回答:“当然愿意。”
2004年,小吴的母亲因为一场意外导致视力一度接近失明,必须移植眼角膜才能重见光明。非常幸运的是,有陌生人捐献了这枚眼角膜。
“陌生人的一个举动,救了我的母亲,也救了我们这个家。”时隔多年再次回忆这件事,小吴依然满怀感激。从那时候起,小吴便暗下决心,自己将竭尽所能,以“爱心”回报世界。在大学时他就积极投身公益,做过北京马拉松志愿者、公益活动的志愿者,也曾多次参加无偿献血活动。

捐献|河南一小伙捐献造血干细胞救人 因他人曾捐献眼角膜让母亲重获光明
文章插图
(小吴生活照)
大二那年,一次献血后,医生问他是否愿意留取血样加入中华骨髓库。小吴第一次了解到造血干细胞捐献,他认为这是一件“可以救人的事”,于是毫不犹豫地留了样。
骨髓移植的匹配率很低,对于供者身体情况也有严苛的要求。2019年下半年,小吴第一次接到工作人员电话,称初步检索配型成功,但经过高分检后,没有完全匹配上。2020年,小吴与一个四五岁的孩子初步匹配,不知为什么,并未通知他进行下一步的造血干细胞采集。“我觉得很遗憾,才那么小的生命,不知道孩子是不是得救了。”小吴至今还惦记着这件事。
这是第三次,小吴接到中华骨髓库的电话。患者是一名得了白血病1985年出生的年轻女性,经过一系列高分辨检测及体检等流程,小吴与对方配型成功。在配型概率很低的情况下,这相当于是病人最后的希望。“接到电话的时候特别紧张。缓了一会儿之后又特别激动,觉得能真正帮助到别人了”。
“其实我有点怕打针的。”小吴笑道,这个23岁的大男孩有点腼腆,赶紧挠挠头补充:“但是努力克服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