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彪|青年工匠宋彪讲述 30 岁的小目标

我叫宋彪,今年 23 岁,是江苏省常州技师学院的一名教师。在 2017 年,第 44 届世界技能大赛的颁奖仪式上,世界技能组织主席西蒙·巴特利宣布阿尔伯特大奖获得者是我的时候,我头脑一片空白。“阿尔伯特·维达奖”是以世界技能组织创始人阿尔伯特·维达先生命名,用于奖励每一届世界技能大赛中获得所有参赛项目最高分的选手,堪称“世界技能的巅峰”“金牌中的金牌”。这个奖项自 1995 年正式设立以来,总共只有 13 名选手获得,我凭借自己的努力,有幸获得其中的一个。
手捧着“阿尔伯特·维达”大奖奖杯的那一刻,性格一向内敛的我转身面向全场观众,自信、纵情地狂吼了三声:“中国!中国!中国!”
但在我小时候,自信这个词离我十分遥远。我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村孩子,父母都在外务工,从小跟爷爷奶奶长大。从小学到初中,我都属于班上“吊车尾”的差生。中考成绩出来以后,我刚刚达到普通高中的分数线。是选择普通高中,还是职业技校,我一时拿不定主意。
这时,外出务工的父亲专门回来,和我进行了一场推心置腹的谈话。父亲最后说:“孩子,如果没拿好笔杆,就拿好工具吧。”
与父亲的谈话,让我一夜无眠,心中渐渐地有了明确目标:一定要拿好工具!2014年,我选择就读江苏省常州技师学院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开始了我的追梦之路。
进入学校的第一个学期,由于基础太差,我各科成绩都很一般,身边有朋友就对我说:“上技校干嘛?浪费五年的时间,浪费五年的学费,还不如早点出去打工赚钱。”我一度有些迷茫。
还是父亲开导我说:“儿子,去哪里读、去读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永远不要忘记自己的初心,不要忘记你为什么而去。”
“不要忘了你为什么而去!”,父亲的叮咛仿佛给我打了一针清醒剂。没错,我来的目的就是学好一门技术,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我开始恶补理论、苦练技能。在车间练习加工零件,一上午别人练习两个,我练习四个。甚至向老师借来实训室钥匙,放学后,自己给自己加练,这一练,就是两年。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二年级的时候,我作为低年级“编外”人员,参加了学校集训队的选拔比赛,取得了第二名。并有幸入选了世界技能大赛校集训队,开始走上了技能竞赛之路。
2016 年 9 月,我又以江苏选拔赛第一名的成绩,参加第 44 届世界技能大赛全国选拔赛,并以第三名的成绩进入了国家集训队。面对来自全国的众多强手,我只能加倍刻苦、强化训练。装配调试是我们这个项目中最重要的一个步骤,为了提高操作的精准度和熟练度,我经常反复加练到深夜,后来在选择装配调试垫片时,我已不需要用量具测量其厚度,光凭手摸就能准确地做出选择。就这样,我最终以第一名的成绩,成为代表国家出战第 44 届世界技能大赛工业机械装调项目的唯一选手。此时的我,代表的是中国的匠人们。
第 44 届世界技能大赛工业机械装调项目决赛分 4 天进行,我面临的考题是:需要在 20 个小时的比赛时间里制作并调试一台脚踏式净水器。

宋彪|青年工匠宋彪讲述 30 岁的小目标
文章插图

前三天我进展比较顺利,到了第四天,就在我即将开始整个设备的装配与调试时,首席专家告诉我,因为大赛组委会的一些失误,前一天对我的计时少计了半个小时,所以,最后一天的比赛,我将比其他选手晚半个小时才能开始!我没有证据反驳,只能听从首席专家的指令。
慌乱、焦虑,是我的第一反应。要知道,世赛赛场上技能高手云集,一秒的时间往往就能左右一场比赛的胜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