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侯乙编钟发现震惊中外何以诞生在这撮尔之国 编钟世界之最( 二 )


到湖北省博物馆欣赏编钟演奏的外国观众每年都不少 。当《欢乐颂》《友谊地久天长》《喀秋莎》等世界名曲响起时 , 观众无不惊叹 。对文化艺术的共同感悟一下子拉近了外国观众和中华文明的距离 。
“文物的艺术价值很容易引起共鸣 , 能够有效增进不同国别、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群之间相互了解 , 在促进文化交流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方勤说 , 40年来 , 成功复制的编钟以展览、展演等多种艺术交流形式 , 多次参与对外文化交流 , 为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作出了特殊贡献 。
编钟还有“曾侯二”
2016年10月 , 第十届国际音乐考古大会在武汉举行 。来自世界各地的100多位考古学家、音乐学家共同签署《东湖宣言》称:曾侯乙编钟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重大发现 , 在人类文化史、音乐史、科技史等领域占有重要地位 , 是公元前5世纪中国文明成就的集中体现 , 展现了人类智慧在“轴心时代”所创造的高度 。
《东湖宣言》的倡议者 , 韩国汉阳大学教授、东亚音乐考古学会会长权五圣还表示 , 曾侯乙编钟是当时人类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巅峰 , 它的成就属于全人类 , 中国作为曾侯乙编钟的发源地 , 是全球音乐家的“圣地” 。
曾参与曾侯乙墓考古发掘、长期从事编钟研究的中华世纪坛世界艺术中心研究馆员冯光生说 , 曾侯乙编钟代表中国古代礼乐文化的巅峰 , 绝非偶然出现 , 也非一朝一夕可以成就 。
在发现曾侯乙墓之后 , 特别是近些年来 , 湖北随州一带又有一系列重大考古发现 , 历史的迷雾由此渐次拨散 。
1981年7月 , 在距曾侯乙墓仅有百米之处 , 发现一座战国古墓 , 定名为擂鼓墩二号墓 。墓中出土了保存完好的一套36件编钟 。尽管墓主身份待解 , 编钟规模也远不及曾侯乙编钟 , 但经专家鉴定 , 二号墓编钟与曾侯乙编钟为同一体系 , 音色、音律相通 , 并恰好填补曾侯乙编钟的高音区空白 , 使其音域从五个8度扩展到六个8度 。因此 , 二号墓编钟被称之为曾侯乙编钟的“姊妹钟” 。业内还戏称其为“曾侯二”编钟 。
不仅如此 , 近年来考古发掘又不断有新的重大发现 , 让人们认识到 , 从西周早期至战国初期 , 曾国是一个实力强劲的诸侯国 , 同时也勾画出编钟在曾国500年的发展“简史”——
2009年 , 在湖北随州义地岗墓地文峰塔1号墓发掘出土一套编钟 , 现存8件 。虽有缺失 , 但有长铭文 。据铭文推断 , 墓主曾侯舆 , 可能是曾侯乙的祖父辈 。文峰塔墓地还有一座形制独特的“亚”字形墓 , 出土有“曾侯丙”的铜器 。“曾侯丙”年代晚于曾侯乙 , 有人认为是曾侯乙的弟弟 。
2010年底 , 随州市淅河镇蒋寨村农民进行农田改造时 , 偶然发现叶家山古墓群 。经过考古发掘 , 已经确认这里至少有三位曾侯埋葬于此 。其中111号墓中一组保存完好的编钟 , 由1件镈钟和4件甬钟组成 , 成编出现 , 比曾侯乙编钟要早500年 , 年代在西周早期 。
2014年至2016年期间 , 在位于湖北省枣阳市吴店镇东赵湖村的郭家庙墓地 , 考古人员发现钟、磬、瑟、鼓等众多乐器 。郭家庙30号墓出土2组完整钟类乐器 , 一组3件 , 一组10件 。其中10件钮钟组成的编钟 , 形制统一、大小相次、音高稳定、宫调明确 , 完整呈现了徵、羽、宫、商、角的“五正声”宫调系统 。这是目前所知年代最早、数量最多、音乐性能成熟的编钮钟 , 可谓曾侯乙编钟的先声 , 比曾侯乙要早300年左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