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插图
塞加羚羊研究结果显示 , 塞加羚羊在半散养条件下的产仔地并不具有随意性 。躲藏地主要出现在低矮的灌丛中 , 而不是高大的灌木和树下 , 虽然后者植被区的覆盖度也大 于前者 。此外 , 躲藏地处其他塞加羚羊个体的出现率少 , 而且远离围栏外的人类活动区 。由此可见 , 其他同类个体 , 尤其是雄性个体 , 以及人类的干扰 , 也是影响塞加羚羊躲藏地的因素 。同时 , 研究结果还表明 , 在躲藏期 , 母兽可能是躲藏地之间移动路线的主要决定者 , 而非幼仔 。最后一个章节所涉及的是对雌性塞加羚羊在哺乳季节的警戒行为的研究 。这种行为也是主要的反捕食行为 。结果表明:①雌性塞加羚羊在交配期结束后 , 躺卧时间减少 , 进食时间增加;从前期到后期 , 站立时间连续递减;母羊分娩后2周内离群单独活动 , 往返于觅食地和幼仔隐藏地之间;第3周起 , 母仔合群 。②雄性在交配期的移动多于交配前 , 交配后躺卧时间增加 。③塞加羚羊时间分配的性别差异始于交配期;这时 , 雄性个体忙于追逐圈赶雌性 , 导致移动时间增加 , 躺卧减少;交配期后 , 雌性觅食时间突增 , 而雄性不变;雌性进入哺乳期后 , 各月觅食时间均多于雄性 。以上时间分配的性别差异反映了它们的繁殖投资差异 。上述结果暗示 , 对此类散养动物 , 应在其能量需求高峰期增加投食量 , 以提高繁殖成功率 。物种研究塞加羚羊(Saiga tatarica)因拥有一对通透竖直的双角 , 一直是中国传统中医药中着名的物种 。它曾广泛地分布在中亚半乾旱草原上 , 数量超过100万头 。但是 , 在过去短短的十几年时间中 , 由于没有节制的猎杀 , 这种动物的数量下降了95%以上 , 并且破坏了种群的自然性比 。
文章插图
塞加羚羊而在中国 , 由于捕杀 , 早在20世纪60年代之后就没有了该种动物的野外纪录 。考虑到物种多样性保护和国药发展的需求 , 从1987年开始 , 在国家相关部门的支持下 , 甘肃武威野生动物繁殖研究中心启动了一个针对塞加羚羊的重引入项目 。自1993年起 , 中心所饲养的塞加羚羊放入一个面积为27公顷的围栏里 。该围栏内的环境取自自然 , 类似于塞加羚羊的野外生境 , 为该种动物提供了一个半自然状态的活动空间 。这种环境是连线饲养和野外自然环境的中间环节 。对生活于其中的塞加羚羊进行行为观察 , 对于重引入保护项目而言是十分重要的过渡环节 。这也是促使本研究实施的初衷 。同时 , 动物的繁殖行为对于个体和种群的生存和延续至关重要 。而且测量个体在繁殖行为上的差异 , 较之于其他行为 , 更有助于理解环境变化对于行为的影响 。因此 , 本研究将重点放在塞加羚羊 , 尤其是雌性个体在主要繁殖季节中的行为表现上 。希望通过本研究 , 从行为学角度初窥塞加羚羊的繁殖策略 , 了解塞加羚羊在半自然环境中的行为适应 。以下将按照本论文各章节的先后次序 , 对主要研究结果进行概述 。本研究为塞加羚羊建立了一个系统的行为谱(第三章) , 共包括了46种行为模式 。对于每种行为 , 描述了组成动作 , 动物所表现的姿势 , 可能的行为功能 , 并加入了可能相关的其他行为模式 。每个行为都有一组中英文对照名称 。此外 , 在描述社会行为的过程中 , 加入可能的发起者或接受者的性别 。这个行为谱的建立为比较不同环境中塞加羚羊行为的差异建立了一个系统框架 。重要价值在中国 , 塞加羚羊曾经分布于新疆西北部準噶尔盆地和準噶尔西部山地一带 , 但是在1960年之后 , 就再也未见野外的记录报导 。但是中国对羚羊角的需求一直没有停止过 , 主要由哈萨克斯坦和俄罗斯卡尔梅克地区提供 , 蒙古也会有少量的供应 。在中成药中 , 有羚羊角成分组成的药品不少于30种 。在《新编国家中成药》中 , 收入的由羚羊角为主要成分的中成药有18种 , 以解毒、治疗感冒、清肺为主 。生产这些药物的厂家主要分布在吉林、黑龙江、湖南、上海、河南、浙江等地 。在2003年上半年“非典”流行期间 , 中医药界推出了针对非典各期的药方 , 其中在针对晚期病人的药方中加入了羚羊角粉 。除了中成药使用以外 , 也有个人购买羚羊角 , 自行刮粉沖泡或煎药 。在食补谱上 , 有一道芙蓉羊肾粥 , 原料之一便是羚羊角屑 。药茶中也有使用羚羊角粉沖泡的茶 。1994年Traffic对东南亚地区的塞加羚羊角贸易进行了调查 , 走访地区包括4个国家14个城市的中医药店和市场 。调查显示出中国(或是华人聚居的地方)是羚羊角的主要消费者 。其中 , 香港1994年8月一个月中的塞加羚羊角供货量估计可达30720只 , 那就是15360头雄性塞加羚羊 。1994年调查期间羚羊角的平均价格为每克人民币2.52元(22.16 ~0.48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