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00年井头山和7000年河姆渡遗址文物大PK,谁才是东南沿海“最靓的仔”? 河姆渡世界之最( 二 )


1993年中国邮电部发行了“中国古代漆器”特种邮票,共四枚邮票,四版图案 。其中4-1为“河姆渡遗址”出土的木胎朱漆碗,是我国首批永久禁止出境的国宝文物,距今已有7000多年 。/网络一个可能是世界上最早的碗,一个是禁止出国展览的重点保护文物,在这一回合中,谁更胜一筹?评委孙国平在点评中表示:“河姆渡遗址”中的木胎朱漆碗和“井头山遗址”中的木碗,都是祖先留下的惊喜,综合分析两遗址中的木碗特点,“井头山遗址”中出土的木碗胎壁较薄,无论是在打磨、造型还是实用性上,都优于“河姆渡遗址”出土的众多木碗 。通过观察不难发现,“井头山遗址”带耳形手柄木碗,在对木头进行雕刻的基础上,还应该使用了砂石等进行打磨,直至外观圆润,内外壁手感平滑 。而“河姆渡遗址”的木碗胎壁较厚,在工艺上稍有粗糙,但其涂有红漆的特点,在其他遗址是少见的 。两者对比后,虽然井头山先民比河姆渡先民早了1000年,但在木制器具的造诣上更胜一筹 。“在这么遥远的时间里能留下这样一件特殊遗物,我们非常惊讶于沿海地区先人的创造力,说明他们的木器加工技术已经达到非常高的水平 。而且从‘井头山遗址’榫卯结构的木制工具,也可以看出河姆渡榫卯技术之源 。不过,两个时期的木碗都是当时少数人才能使用的器具 。”孙国平说 。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黑陶猪纹钵,目前被保存在浙江省博物馆,其有野猪特性的阴刻花纹,说明在河姆渡时期就有饲养猪的历史 。/浙江省博物馆2陶器造诣哪家强?陶器是人类文化史、科学技术史上的重大发明之一 。明朝著名科学家宋应星在《天工开物·陶埏》篇中对陶器工艺基础的概括为“水火既济而土合”,即土无水,则无粘性和可塑性,不能成形为器物;器物不经火烧,则不能成为经久耐用的陶器 。自从人类掌握了火的运用,水、火、土造就的陶器就成为见证时代变迁的瑰宝,因此,探索陶器的起源,成为考古学和人类文化史的重要课题 。在陶器起源的发掘中,“井头山遗址”和“河姆渡遗址”的陶器因体量大、造型丰富,具有特别的研究意义,也足以证明七八千年前的先民们,已经开始使用陶器作为生活的器具,同时在实用性的基础上,还通过图形、纹饰等为陶器添加了美的享受 。所以,两支代表队在第二轮比拼中,选定陶器作为主题 。由于在第一轮比拼中,“井头山遗址”略胜一筹,在第二轮中,经“河姆渡遗址”代表队陶器组决定,派出黑陶猪纹钵应战 。“大家好,我是黑陶猪纹钵,属于‘河姆渡遗址’陶器中的黑陶 。我的器表打磨光滑,两侧各阴刻一只猪的造型,这也是我名字的由来 。野猪造型的花纹为研究家猪的驯养过程提供了弥足珍贵的物证,猪腹部运用的阴刻重圈和草叶纹等纹样,也为陶器研究提供了宝贵史料 。因此可以说,我的出土,将陶器艺术的历史又向前推进了一步,毕竟我已经7000多岁了 。”黑陶猪纹钵介绍,在“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陶器中,主要以夹炭黑陶和夹砂红陶、红灰陶为主,除素面陶器外,出土的众多陶器中,宽边沿上常刻有平行条纹、波浪、圆圈、叶形、谷穗状等几何图样,在釜类腹底有交错拍印的绳纹,不仅如此,众多陶器已经为圜底器,其造型至今仍被沿用 。与“河姆渡遗址”黑陶猪纹钵打擂的是“井头山遗址”的红十字陶盘 。尽管红十字陶盘出土时已破损,但经过文物修复师的拼接、修复,样子已被还原 。从仅存的陶片上,清晰可见红色十字纹路 。“我可以骄傲地说,我是‘井头山遗址’出土的彩陶,我的历史价值可见一斑 。和我一起出土的陶器中,典型的有陶釜、陶釜支脚、圈足盘、钵、敞口盆、小杯、折扁腹罐、陶拍、器盖、小陶玩等 。多以夹砂陶为主,还有少量的夹炭陶、夹细砂陶、加贝壳碎屑陶等;颜色多是红褐色,也有红衣陶和黑衣陶 。其中最特别的就是一个黑色椭圆形的锅,据专家考证应该是井头山先民用作煮海鲜的器具 。”红十字陶盘说,令他遗憾的是,井头山出土的陶器修复率不高,他的众多小伙伴还躺在修复工地,等待着“另一半” 。“我相信,他们中将出现奇迹,书写不一样的井头山历史 。”红十字陶盘信心满满 。红十字陶盘的遗憾也是“井头山遗址”考古队员们的遗憾,在考古现场,上千片散落的陶片正在被逐一修复,终有一天他们也将站在舞台上,讲述他们的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