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龙灭绝后,这里记录下完整的地球故事 世界之最七年级下( 二 )


人们对远古生物的关注,一般集中在体形庞大的恐龙,或体形微小的单细胞动物如草履虫等身上 。但这都是地球漫长演化历史的一部分,仍有许多细节等待挖掘 。
和政地区发现的化石,完美填补了这一空白 。目前,古脊椎动物学界将临夏盆地内,以和政县、广河县和东乡县为主的富含新生代化石的区域统称为和政地区 。在此发现的脊椎动物化石包括爬行纲、鸟纲、哺乳纲等超过250个属种,其中含有80多个新属种 。这些化石都来自恐龙灭绝后、人类登场前的那个时代 。
在和政古动物化石博物馆内,有一套独特的化石藏品 。它是全球唯一一套铲齿象从幼到老的头骨化石,数量多达24具,从三四个月到40多岁不等 。铲齿象曾广泛分布于各个大陆,直到1200万年前才全部灭绝 。“一般铲齿象的体重可以达到2.5吨,有的还可以达到3吨到3.5吨 。”邓涛介绍 。
放眼当今世界,体重达到铲齿象级别的动物寥寥无几 。然而,通过馆藏化石,我们还能看到更多体形庞大的上古巨兽 。馆内收藏有一块巨大的头骨化石,属于临夏副板齿犀 。这是一种体重可达7吨至8吨的哺乳动物,它的化石也是在和政县出土的 。
一块长达一米的下颌骨化石吸引了不少游人驻足 。这是陆地上存在过的最大的哺乳动物——巨犀的现存化石 。邓涛介绍,巨犀站立时,肩高达5米,头部可伸达7米 。它的体重可达24吨,相当于4头最大的非洲象的体重总和,大约是3头临夏副板齿犀的体重总和 。
由邓涛领导的中美合作团队,依据在临夏盆地发现的头骨化石,确立了巨犀的一个新种——临夏巨犀 。临夏巨犀生活在距今2650万年前,当时,我国西北地区气候比较温暖潮湿,生长着许多高大的树木,巨犀能以树冠顶部的树叶为食 。
和政地区的化石还有很多世界之最 。日前,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与和政古动物化石博物馆共同发布了和政地区新生代化石十项“世界之最”:世界上最大陆生哺乳动物巨犀的聚集地,最丰富的铲齿象化石,最大的三趾马动物群,最早的稀树草原群落,最大的鬣狗——巨鬣狗,独一无二的和政羊,熊类的最近祖先——戴氏祖熊,最早的拟声鸟类——和政盘绕雉,保存最久远的蛋白质和最大的马——埃氏马 。
和政地区发现的化石分属晚渐新世巨犀动物群、中中新世铲齿象动物群、晚中新世三趾马动物群和早更新世真马动物群 。
按地质时代划分,自恐龙灭绝后,地球进入新生代,包含七个时期:古新世、始新世、渐新世、中新世、上新世、更新世和全新世 。目前我们所处的地质年代即为全新世 。四种不同动物群指向四种不同的气候环境,揭示出中国西北随着青藏高原逐渐隆升,当地气候环境发生了从温暖湿润向干旱严寒的转变 。
中国科学院院士、古脊椎动物学家邱占祥研究发现,临夏盆地是欧亚大陆最大的晚新生代哺乳动物化石产地并具有最好的陆相晚新生代地层剖面 。这也是和政地区古动物化石海量富集的重要原因 。
远古动物种群复原图:戴氏祖熊 。
【恐龙灭绝后,这里记录下完整的地球故事 世界之最七年级下】这里,为何成为化石王国
在和政县,除古动物化石博物馆外,还有一个展示埋藏原址、地质剖面的桦林古动物化石埋藏原址馆 。走进该馆,可以直观感受当年邓涛等人在洞穴中考察时的震撼 。
这是一个在三趾马动物群化石原始埋藏区及采洞区上修建的博物馆,也是目前最重要的三趾马动物群化石产地 。这里有集中出露并保持原始埋藏状态的化石点,出露面积达1万平方米,化石数量多,种类丰富,还保存有良好的化石采洞,是了解化石原始产出状态和采掘过程的最佳地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