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地规划

场地规划【场地规划】规划,意即进行比较全面的长远的发展计画,是对未来整体性、长期性、基本性问题的思考、考量和设计未来整套行动方案 。提及规划,部分政府部门工作同志及学者都会视其为城乡建设规划,把规划与建设紧密联繫在一起 。因此,提及规划,就要考虑土地徵用、规划设计图纸等一系列问题 。其实,这是对规划概念以偏概全的理解 。
基本介绍中文名:场地规划
外文名:site planning
定义:对土地进行刻意的人工改造与利用
目的:为了达到某种需求
要点:用地範围及界线、建筑限高等
学科:建筑学
概念场地既是指某一块特定的地方 。可以是多种多样,社区、工业园区、城市公园等等 。场地规划为了达到某种需求,人们对土地进行长时间的刻意的人工改造与利用 。这其实是对所有和谐的适应关係的一种图示---分区和建筑,分区与分区,所有这些土地利用都与场地地形适应 。设计要点1.用地範围及界线应掌握道路中心线、道路红线、绿化控制线、用地界线、建筑控制线 。应试者应清楚掌握几条控制线的含义及与其他控制线的差别 。2.与城市道路的关係这是每一位从事城市规划、建筑设计人员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 。基地应与道路红线相连线,否则应设通路与道路红线相连线 。基地与道路红线连线时,一般从退道路红线一定距离为建筑控制线 。建筑一般均不得超出建筑控制线建造 。属于公益上有需要的建筑物和临时性建筑物(绿化小品、书报亭等),经当地规划主管部门批准,可突人道路红线建造 。建筑物的台阶、平台、窗井、地下建筑、建筑基础,均不得突人道路红线 。建筑突出物可有条件地突人道路红线 。採集者退散3.场地出入口对车流量较多的基地及人员密集的建筑基地应符合规範规定:距大中城市主干道交叉口的距离,自道路红线交叉点起不应小于70m;距非道路交叉口的过街人行道最边缘不应小于5m;距公共运输站台边缘不应小于10m;距公园、学校、儿童残疾人等建筑物的出入口不应小于20m;当基地通路坡度较大时,应设缓冲段与城市道路连线;与立体交叉口的距离或有其他特殊情况时,应按当地规划主管部门的规定办理 。4.建筑限高当城市总体规划有要求时,应按规划要求限制高度;保护区範围内、视线景观走廊及风景区範围内的建筑,市、区中心的临街建筑物,航空港、电台、电信、微波通信、气象台、卫星地面站、军事要塞工程等周围的建筑物均应考虑高度限制 。局部突出屋面的楼梯间、电梯机房、水箱间、烟囱等,在城市一般地区可不计入控制高度;在保护区、控制区内应计入高度 。5.控制指标建筑强度方面的指标包括容积率、建筑密度、总建筑面积等 。环境质量方面的量化指标主要包括绿地率、绿化覆盖率、人口净密度、人口密度等 。容积率=总建筑面积(m2)/基地总用地面积(m2)建筑密度(%)=建筑总基地面积(m2)/基地总用地面积(m2)×100%绿化覆盖率(%)=绿化覆盖面积(m2)/基地总用地面积(m2)×100%绿地率(%)=各类绿地覆盖面积之和(m2)/基地总用地面积(m2)×100%人口毛密度(人/hm2)=总居住人口数(人)/居住用地总面积(hm2)人口净密度(人/hm2)=总居住人口数(人)/住宅用地总面积(hm2)6.场地总平面设计这是对建设项目诸多内容的总体安排与统筹,应充分考虑其使用功能和要求,建设地区的自然与人工环境以及经济技术的合理性因素,对场地的功能分区、交通流线、建筑组合、绿化与环境设施布置,以及环境保护做出合理的安排,使之成为统一有机整体 。设计流程第一阶段:现场踏勘及项目讨论阶段 [2-3个工作日]主要针对项目背景和项目特色,对项目现场进行详尽踏勘,了解掌握现场的地形地貌、景观、交通、水系、植被、建筑、生态、水文、地质、气象以及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技术资料和参数;了解甲方对项目规划设计的初步构想和要求,就规划设计的总体构想和规划设计框架进行充分的沟通和交流并达成一致意见 。提交成果:现场勘查调研报告第二阶段:规划设计方案阶段 [20-30个工作日]战略研究——围绕研究主题,阐明营造用地空间的成功经验和应该遵循的价值评判体系 。基础研究——从现状和规划两大方面,通过对研究对象的分析,发现存在的问题 。策略研究——针对问题,比照战略研究给出的价值评判体系,提出最佳化目标,并给出达成目标的可行性策略 。确定项目的主题立意和特色 。根据现状场地条件、前期分析研究及与甲方前一阶段沟通所达成的共识,对项目进行系统地对比分析,确定项目的空间体系、功能布局、景观系统、生态结构、交通组织等,并对土地利用与开发策略进行研究 。提交成果如下:1、 现状调查及评价2、与总规间的衔接关係分析3、 规划设计问题综述4、区位分析图5、功能结构分析图6、交通结构分析图8、场地设计总平面图10、建筑、景观系统规划图11、产业布局系统规划图11、公共设施系统规划图16、 重要节点设计总平面图17、重要节点设计效果示意图以上工作成果提供文本(简本)4套,光碟一张 。第三阶段:场地规划设计成果阶段[20个工作日]提交成果如下:1、区域位置图2、区位环境图3、用地现状图(黑白线图1:500)4、规划条件图5、规划用地性质图(1:500)6、规划总平面图(彩色1:500)7、规划总平面图(黑白线图1:500)8、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表10、功能结构分析图9、道路交通规划图10、停车布局图 11、建筑、景观系统规划图12、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图13、基础设施规划图14、竖向规划图15、管线综合规划图16、日照分析报告和交通影响评价分析报告17、建设时序18、重要建筑单位选型方案、主要建筑平、立、剖面图19、效果图(鸟瞰图、重要节点、城市界面的透视效果图和夜景灯饰效果图等)以上工作成果提供文本4套,款项结清后提供光碟一张 。基本原则虽然各类场地设计因性质、规模以及自然条件、建设条件的不同而异,但在结合场地具体实际情况的同时,一般应遵守如下基本原则:一、认真贯彻执行国家有关方针、政策场地设计应体现国家的有关方针、政策,切实注意节约用地,在选址中不占或少占良田,儘量採用先进技术和有效措施,使用地达到充分合理的利用 。贯彻执行“适用,经济、在可能条件下注意美观”的原则,正确处理各种关係,力求发挥投资的最大经济效益 。二、符合当地城市规划的要求场地的总体布局,如出入口位置、交通线路的走向、建筑物的体形、层数、朝向、布局、空间组合、绿化布置等,以及有关建筑间距、用地和环境控制指标,均应满足城市规划的要求,并与周围环境协调统一 。三、满足生产、生活的使用功能要求场地布局应按各建筑物、构筑物及设施相互之间的功能关係、性质特点进行布置,做到功能分区合理、建筑布置紧凑、交通流线清晰,并避免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干扰,满足使用功能要求、符合使用者的行为规律 。工业项目的常规设计,必须保证生产过程和工艺流程的连续,畅通、安全,力求使生产作业流行短期、方便、避免交叉干扰 。四、技术经济合理场地设计必须结合当地自然条件和建设条件因地制宜地进行 。特别是确定建设项目工程规模、选定建设标準、拟定重大工程技术措施时,一定要从实际出发,深入进行调查研究和充分的技术经济论证,在满足功能的前提下,努力降低造价,缩短施工周期、减少工程投资和运营成本,力求技术上经济合理 。五、满足交通运输要求场地交通运输线路的布置要短捷、通畅、避免重複交叉,合理组织人流、车流,减少其相互干扰与交通折返 。其内部交通组织应与周围道路交通状况相适应,儘量减少场地人员、货物出人对城市主干道交通的影响,并避免与场地无关的交通流在场地内的穿行 。六、满足卫生、安全等技术规範和规定的要求建、构筑物之间的间距,应按日照、通风、防火、防震、防噪等要求及节约用地的原则综合考虑 。建筑物的朝向应合理选择,如寒冷地区避免西北风和风沙的侵袭,炎热地区避免西晒并利用自然通风 。散发烟尘、有害气体的建、构筑物,应位于场地下风向,并採取措施,避免污染环境 。七、竖向布置合理充分结合场地地形、地质、水文等条件,进行建、构筑物、道路等的竖向布置,合理确定其空间位置和设计标高,做好场地的整平工作,儘量减少土石方工程量,并做到填、挖土石方量的就地平衡,有效组织场地地面排水,满足场地防洪的要求 。八、管线综檯布置合理合理配置场地内各种地上地下管线线路,管线之间的距离应满足有关技术要求,便于施工和日常维护,解决好管线交叉的矛盾,力求布置紧凑、占地面积最小 。九、合理进行绿化布置与环境保护场地的绿化布置和环境美化要与建筑物、构筑物、道路、管线的布置一起全面考虑、统筹安排,充分发挥植物绿化在改善小气候、净化空气、防灾、降尘、美化环境方面的作用,并注意绿化结合生产 。场地设计应本着环境的建设与保护相结合的原则,按照有关环境保护的规定,採取有效措施防止环境污染,通过适当的设计手法和工程措施,把建设开发和保护环境有机结合起来,力求取得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创造舒适、优美、洁净并具有可持续发展特点的生活环境 。十、合理考虑发展和改扩建问题考虑场地未来的建设与发展,应本着远近期结合、近期为主,近期集中、远期外围,自内向外、由近及远的原则,合理安排近远期建设,做到近期紧凑、远期合理 。在适当预留发展用地,为远期发展留有余地的同时,避免过多、过早占用土地,并注意减少远期废弃工程 。对已建成项目的改进、扩建,首先要在原有基础上合理挖潜,适当填空补缺,正确处理好新建工程与原有工程之间的新老关係,本着“充分利用,逐步改造”的原则,通盘考虑,做出经济合理的远期规划布局和分期改造、扩建计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