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插图
西岔镇日光育苗温室针对全镇农业结构单一、农民增收渠道窄的现状,镇党委积极对接城市发展需求,选準发展无公害蔬菜为全镇主导产业 。2000年,镇党委积极鼓励扶持致富带头人,投资1000万元建立了库容1500吨的双龙蔬菜保鲜有限责任公司,为全镇发展蔬菜产业,建立万亩蔬菜基地和农民增收起到了积极的示範带动和服务引导作用 。2005年,该公司依託“西岔川万亩无公害蔬菜千亩设施农业”项目的实施,採取反租的形式租得农户土地323亩,建立了无公害出口蔬菜试验、示範基地 。2006年,又配套建成了2座高标準的日光育苗温室,培育优质蔬菜种苗,逐步促进全镇蔬菜产业做大做强 。该公司自成立以来,先后引进各类蔬菜品种13大类,新技术8项,收购和行销各种蔬菜3万余 吨,每年契约蔬菜面积10000亩,带动农户6000多户 。在此基础上,西岔镇按照“规模增实力、品牌出效益、龙头促发展”的思路,在土地、资金、信贷等方面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积极扶持发展壮大龙头企业,先后引进建成了“万和”、“延祥”、“绿佳”、“双力”等10家蔬菜产销龙头企业,充分发挥了示範带动作用 。为了不断拓展市场,增加效益,大力引导龙头企业实施品牌战略,推行蔬菜标準化生产,并组织一批信息灵、技术精、会经营的农村经纪人和致富能手积极开拓县外市场,使特色优势变成品牌优势,使品牌优势变成经济优势 。西岔镇镇蔬菜产品已远销东南亚、澳大利亚、加拿大等一些国家和国内南方一些地区,开拓了极具前景的广阔市场,使蔬菜生产经营成为西岔镇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亮点 。通过龙头带动,全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明显加快,建成了高原夏菜、万亩枣杏、啤酒大麦、生猪养殖四大产业基地,初步形成了高原夏菜、特色养殖、劳务输转三大支柱产业 。2007年底,全镇高原夏菜面积达到2.43万亩,总产达到1800万公斤,总收入达到2880万元,农民人均蔬菜收入达740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三分之一;畜禽存栏达到4.39万头(只);年均输转劳动力4000人次,创劳务收入1680万元 。2006年,镇党委又经过认真分析和研究,帮助解决资金、占地、用电等各方面实际问题,引进建成了投资2000万元的“正大万头猪厂”,带动了全镇生猪养殖产业的发展 。同时为了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引导帮助企业实施绿色深加工战略,获取良好的市场效益 。五墩村党支部积极为小杂粮协会与企业牵线搭桥,开展小杂粮的深加工,推出了5个系列的精品黑小麦面,年加工黑小麦13万公斤,实现年产值15万元,切实推动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
文章插图
西岔镇獭兔养殖三、积极探索党建工作新模式,切实增强服务功能 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创造力和领导核心作用,不仅体现在对党员干部队伍的教育管理上,更体现在统筹经济社会发展、驾驭市场经济和带领农民民众致富的能力上,体现在引导农村各类组织健康发展,妥善处理农村各种利益关係的能力上 。为此,西岔镇积极寻找基层党组织领导农村经济工作新的载体,採取“支部+协会+农户”的工作模式,使基层党组织由直接决策变为出谋划策,由直接指挥变为引导服务,进一步提高了党组织对农村工作的领导水平 。一是支部牵头,领办创办协会 。镇党委积极引导各村党支部根据本村农业生产布局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要求,按照“选择一个项目、成立一个协会、兴办一个实体、推广一套技术、振兴一个产业,致富一方民众”的思路,在支柱产业比较清晰、发展比较成熟的村,由村支部牵头,依託本村优势产业,把专业大户、党员户和部分民众组织起来,创办、领办各类农村专业经济协会 。近年来,全镇已由党支部带动组建、联建了蔬菜种植、獭兔养殖、蔬菜运销、生猪养殖等16个专业经济组织和协会,并在协会会员中培养入党积极分子86名,其中24名已加入了党组织 。二是探索创新,完善运行机制 。为了推动专业经济协会的快速健康发展,在阳洼窑蔬菜产销协会、岘子獭兔养殖协会、漫湾蔬菜产销协会、四墩生猪养殖协会、五墩小杂粮运销协会中探索实行了支部班子成员与协会会员“双向进入、交叉任职”机制,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支部+协会+农户”、“公司+基地+农户”的运作模式,从而把党组织组织领导、政策引导、发动民众等方面的优势,同农村专业协会在技术、信息、市场、资金上的优势有机结合起来,使支部与协会、协会与农户相互结合、良性互动 。岘子村支部班子强化服务职能,积极寻找致富项目,从外地考察引进獭兔养殖项目,并成立了由党支部书记任会长的獭兔养殖协会,发展规模养殖户72户以上,年均出栏种兔、肉兔3500多只,创收42万多元,并建成投资50多万元的獭兔养殖基地,形成养殖、加工、销售为一体的特色产业,增加了农民收入 。三是注重引导,规範管理服务 。为了规範协会的经营管理,保证协会始终沿着服务民众的方向健康发展,主动帮助协会建立健全了协会章程、工作制度等,使协会的各项工作有章可循,促进协会的规範化管理和健康发展 。同时督促协会坚持“入会自愿、退会自由,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原则,指导协会充分发挥科技培训、信息传送、指导生产、帮助销售的整体功能,为会员民众提供全面细緻地服务,帮助民众共同致富 。民间艺术兰州太平鼓艺术团是由皋兰县西岔镇农民组成的民间文艺团体,1990年赴京参加第十一届亚运会艺术节时叫“兰州太平鼓队”,1999年在首都参加国庆50周年联欢晚会时改为现用名 。艺术团在皋兰县参加比赛时称“西岔镇兰州太平鼓艺术团”,在兰州市称“皋兰县兰州太平鼓艺术团”,参加甘肃省乃至全中国性的比赛和表演时,则直接“称中国·兰州太平鼓艺术团”———这是一种艺术,不是哪几个人或哪一个小地方的,是黄河文化的精髓,是甘肃的艺术品牌 。太平鼓在皋兰历史很悠久,1952年第一次进京在中南海怀仁堂表演过,周总理也观看过 。但那时鼓队仅由8个人组成,规模很小 。1989年参加过四川省举办的一次鼓舞大赛,还是雁滩组队参加的 。西岔太平鼓真正打出“威风”也是那一年,兰州市申报参加第十一届亚运会表演项目时,想在三县寻找和挖掘有代表性的特色艺术,看了西岔的表演很满意,由当时的王云义和西岔乡文化站站长庞炳负责,组队苦练三个月,最后练成了《普天同庆》、《两军对垒》、《三阳开泰》、《四门兜底》、《金龙绞尾》、《五福临门》、《黄河激浪》、《万众欢腾》、《鹰击长空》、《亚运之光》等十大阵法,在亚运会前的表演中一举成名 。乡镇名人皋兰县西岔镇五墩村的农民王喜刚如今成了“科学家”,他发明的多功能“三马子”播种机因为方便、快捷、省人力,成了附近村民争相抢购的热销品 。不到一年时间就销售了10多台 。王喜刚是皋兰县一个普通的农民,心灵手巧的他喜欢钻研各种机器,在摸清农用车的结构原理后,他在家门口开了一个修理部,专门替农民维修各种机器 。近两年,他发现三轮车已经在农村普及了,机器耕作却没有跟上,原有的拖拉机耕作不仅耗费人力,而且播种速度很慢,于是萌生了进行技术改造发明“三马子”播种机的想法 。为此,他专门到机器耕作比较先进的宁夏回族自治区等地考察,结果发现都没有用三马子牵引的播种机 。回到家后,他仔细琢磨了现有的播种机,还经常跑到各大农具市场观摩其他播种机,终于研究出了新型的“三马子播种机” 。随后他经过多次试用 。2008年正式开始投入使用后,得到了附近村民的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