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固《汉书》中的篇目 李陵传( 二 )


班固《汉书》中的篇目 李陵传

文章插图
天汉二年(前99年)秋,汉武帝遣贰师将军李广利带骑兵三万出征匈奴,在天山与右贤王相遇、战斗 。汉武帝在武台召见李陵,令他为李广利军监护辎重 。李陵辞谢,并主动请缨率所部独立成军,牵制匈奴军队,以辅助李广利的正面作战 。武帝应允,因为战马不足,所以李陵只能将步兵出征 。李陵率五千名弓箭手从居延北行军一个月,在浚稽山与且鞮侯单于的三万骑兵遭遇,匈奴军将汉军围在两山之间 。汉军以辎重车为营,布阵于营外,前列士兵持戟盾,后列士兵持弓箭 。匈奴见汉军人少,便向汉军进攻,结果遭到汉军千弩急射,匈奴兵应弦而倒,被迫退走上山,汉军追击,杀数千人 。单于大惊,急调左右部八万余骑攻打李陵,李陵且战且退,士兵伤重者卧于车上,伤轻者推车,再轻者持兵器搏战 。李陵说:“吾士气少衰而鼓不起者,何也?军中岂有女子乎?”(《汉书·李广苏建传》)原来刚出征时,一些关东盗贼的妻子因迁徙而随军,为士卒妻妇,藏于车中,后被李陵发现,全部处斩 。第二日再战,斩首三千余级 。行十余日,抵一大泽中,泽中多芦苇,匈奴顺风放火,汉军亦纵火,预先烧周围的芦草以自救 。退至某山,单于派兵攻击,李陵与匈奴兵步战于树林中,斩杀数千人 。又发连弩射单于,单于逃走 。单于见李陵部卒勇锐,久战不下,又渐近汉塞,便问部下:“此汉精兵,击之不能下,日夜引吾南近塞,得毋有伏兵乎?”诸将说:“单于自将数万骑击汉数千人不能灭,后无以复使边臣,令汉益轻匈奴 。”于是再战 。当时,两军一日战数十次,汉军又伤杀匈奴二千余人 。匈奴见形势对已不利,便想退兵 。这时汉军军侯管敢被校尉侮辱,气愤之下投降匈奴,说:“陵军无后救,射矢且尽,独将军麾下及成安侯校各八百人为前行,以黄与白为帜,当使精骑射之即破矣 。”(《汉书·李广苏建传》)单于大喜,于是便派骑兵合攻汉军,并大声疾呼:“李陵、韩延年趣降!”(《汉书·李广苏建传》)汉军在谷中,匈奴在山上,四面对射,矢如雨下 。汉军南撤,未至鞮汗山,一日五十万矢皆尽,即弃而去 。此时,汉军尚有三千余人,以短刀,车辐为武器,退至一峡谷内,被匈奴阻断后路 。单于隐藏在汉军身后,在角落里向汉军投石,汉军多数战死,无法前行 。黄昏后,李陵穿便衣独步出营,良久而还,长叹说:“兵败,死矣!”军吏说:“将军威震匈奴,天命不遂,后求道径还归,如浞野侯为虏所得,后亡还,天子客遇之,况于将军乎!”李陵说:“公止!吾不死,非壮士也 。”(《汉书·李广苏建传》)于是斩尽旌旗,将珍宝埋于地中 。李陵慨叹说:“复得数十矢,足以脱矣 。今无兵复战,天明坐受缚矣!各鸟兽散,犹有得脱归报天子者 。”夜半李陵与成安侯韩延年率壮士十余人突围,被匈奴数千骑兵追击,韩延年战死 。匈奴招降李陵,李陵曰:“无面目报陛下 。”(《史记·李将军列传》)遂降匈奴 。仅有四百余人回到了汉境 。这场战役李陵以步兵与匈奴骑兵抗衡,孤军苦战,充分发挥了远射兵器弓、弩的作用,杀伤匈奴骑兵万余,其战术运用和战役指挥是成功的 。但是由于汉军未能对李陵部实施必要的接应和支援,实力相差悬殊,最终造成李陵几乎全军覆灭 。李陵战败后,武帝召见了李陵的妻母,后听说李陵投降,大怒而责,陈步乐自杀,群臣皆言李陵有罪 。武帝问太史令司马迁,司马迁盛言:“陵事亲孝,与士信,常奋不顾身以殉国家之急 。其素所畜积也,有国士之风 。今举事一不幸,全躯保妻子之臣随而媒櫱其短,诚可痛也!且陵提步卒不满五千,深輮戎马之地,抑数万之师,虏救死扶伤不暇,悉举引弓之民共攻围之 。转斗千里,矢尽道穷,士张空拳,冒白刃,北首争死敌,得人之死力,虽古名将不过也 。身虽陷败,然其所摧败亦足暴于天下 。彼之不死,宜欲得当以报汉也 。”这次李广利出征匈奴,因为李陵和单于主力遭遇了,李广利的功劳很少 。武帝因此迁怒于司马迁,将其腐刑下狱 。后武帝后悔没给李陵派救援,说:“陵当发出塞,乃诏强弩都尉令迎军 。坐预诏之,得令老将生奸诈 。”(《汉书·李广苏建传》)于是遣使者慰劳李陵军逃脱的人 。李陵在匈奴一年有余,武帝派因杅将军公孙敖率兵入匈奴,无功而还,说:“捕得生口,言李陵教单于为兵以备汉军,故臣无所得 。”(《汉书·李广苏建传》)武帝闻后,将李陵母弟妻子全部诛杀 。陇西士大夫都以李氏为愧 。李氏的名声由此败落了 。其后,汉遣使者出使匈奴,李陵对使者说:“吾为汉将步卒五千人横行匈奴,以亡救而败,何负于汉而诛吾家?”使者说:“汉闻李少卿教匈奴为兵 。”李陵说:“乃李绪,非我也 。”(《汉书·李广苏建传》)李绪本为汉塞外都尉,居奚侯城,后降匈奴 。李陵痛其家因李绪而被诛,便叫人刺杀了李绪 。匈奴大阏氏要杀陵,单于将其藏于北方,大阏氏死才回来 。匈奴单于得到李陵后,因李家世代为将的声望,以及与之交战时李陵英勇的表现,对他非常佩服 。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李陵,并加以重用,封为右校王 。汉昭帝即位后,大将军霍光、左将军上官桀辅政,二人与李陵交情非常好,便派李陵故人陇西任立政等三人去匈奴招降陵 。任立政见李陵即说:“汉已大赦,中国安乐,主上富于春秋,霍子孟、上官少叔用事 。(《汉书·李广苏建传》)想以此言打动李陵 。但李陵说:“吾已胡服矣!”“归易耳,恐再辱,奈何!”最后他说:“丈夫不能再辱 。”表示其决意留在匈奴 。李陵在匈奴二十余年,元平元年病死 。点评:李陵以其特殊的经历使其成为历史上颇有争论的人物 。有人以李陵投降匈奴而不耻于他,也有人认为他敢以“步卒五千人横行匈奴”,并非怕死 。“将军百战声名裂 。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 。”(辛弃疾· 贺新郎)也许只有司马迁的那一番言论,才是历史对李陵的公正评价 。李陵年龄考古代中国人有为纪念重大历史性意义事件、吉祥事物而给孩子命名的习俗 。汉飞将军李广在抗击匈奴、保家卫国的战斗中,曾俘获了一名身份为“当户”的匈奴官员,就给刚出生的长子取名为“当户” 。本文通过对李广服兵役的年龄和结婚年龄以及李当户生年的考察,认为李当户生于李广俘虏匈奴当户的汉文帝后元六年(前158),卒年在元光元年至三年(前134至前132),活了24~26岁 。研究这个选题与历史上两个起名字的故事有关 。一个是“叔孙胜狄,以名其子”的典故 。鲁文公十一年(前616),狄人侵入鲁国,文公派遣叔孙得臣率兵追击,击败了狄人,俘获了狄人的首领侨如 。为纪念这次战斗的胜利,“使后世识其功”,叔孙得臣就给刚出生的儿子起名为“侨如” 。①另一个是成吉思汗名“帖木真”典故 。约在金大定二年(1162),成吉思汗的母亲诃额侖在斡难河边迭里温孛勒答黑山下生下他时,其父亲也速该把秃儿俘虏了塔塔尔的帖木真兀格,便给他起名为“帖木真” 。②与此相同的是,汉代着名的“飞将军”李广在抗击匈奴、保家卫国的战斗中,曾俘获了一名身份为“当户”的匈奴官员,就给刚出生的长子取名为“当户” 。这些事例说明,古代东亚有为纪念重大历史性意义事件、吉祥事物而给孩子命名的习俗 。“当户”不是汉话,而是匈奴语词,是匈奴的一级官职 。匈奴的职官是冒顿单于统一北方草原后所定,单于之下依次是左右贤王、左可谷蠡王、左右大将军、左右大都尉、左右大当户,单于总揽一切军政大权,由左右骨都侯辅政,而左右贤王为地方最高长官;自左右贤王以下至当户共二十四长,其下各自设定了千长、佰长、什长、禆小王、相封、都尉、当户、且渠等 。③汉文帝于后元二年(前186)给匈奴老上单于的重要国书中提到,匈奴派遣“当户且渠雕渠难、郎中韩辽”给汉文帝赠送了两匹马 。④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骠骑将军霍去病征讨匈奴,“得酋涂王,以众降者25000千人,斩首虏32000百级,获5王、5王母、单于阏氏、王子59人,相国、将军、当户、都尉63人” 。⑤史载足证“当户”为匈奴一种官职 。1968年,满城刘胜汉墓中,出土了一件灯,灯盘刻有“御当户锭(灯),第然于”等字,其造型就是一位身穿窄袖短襟胡服、右膝跪地、右手高擎灯盘的匈奴当户的形象 。⑥之所以要研究李当户,一来他是“飞将军”李广的长子,二来是被迫投降了匈奴的李陵的父亲,研究他对于研究李广、李陵这两个历史人物有着重要意义 。《史记·李将军列传》和《汉书·李广苏建传》均记载李当户在李广自刎前早死了,但都提到李陵是“遗腹子”,就是说李当户死后李陵才出生 。于此,我们想要知道的是李广是什幺时候俘获了匈奴的一个当户,亦即李当户是什幺时候出生的问题 。要弄明白这个问题,必然要联繫当时的服兵役年龄和结婚年龄方可分析推理 。首先需要清楚李广的年龄 。李广在自刎时曾说过“六十余” 。史书没有记载他的生年,只有卒年是汉武帝元狩四年(前119) 。李广是在汉文帝前元十四年(前166)从军的,总算起来军旅生涯是47年 。他曾自言“六十余”,如果他是61岁自刎,就要13岁从军,显然这是不合情理的 。根据当时家庭状况,他至少够15岁才可以从军,这就是说他自刎时年龄在63岁以上 。在此,有必要考察一下秦汉时期服兵役或从军的年龄 。秦汉主要实行徵兵制度,对服役年龄有明确规定 。男子达到服役年龄方正式“傅籍”,着于名册;停止服役的年龄称为“免老” 。秦代始傅的年龄是15岁,⑥免老的年龄有爵位者是56岁,无爵而为“士伍”者是60岁 。⑦西汉初沿用秦代的兵制,但到景帝前元二年(前155)改为20岁始傅,⑧至迟在昭帝始元六年(前81)以前又改为23岁 。⑨景帝和昭帝将服役的年龄增大,原因是国力增强,人口数量大大增长的结果 。不过,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也有特殊情况而超过规定的,如秦代遇有“大役”(大规模的战争),老者也不免役,汉代更有小至12岁、老至70岁以上被征的例子 。⑩李广从军在汉文帝前元十四年(前166),当时他的父亲李尚还是陇西郡成纪县的县令,他的身份是“良家子”,可以不考虑特殊情况,按正常入伍年龄当在15~20岁 。如果是20岁从军,他去世的年龄就是67岁;如果是15岁从军,他去世的年龄则是63岁 。就是说,他可能活了63~67岁,这与他自言的“六十余年”基本符合 。这样算来,李广的出生年当在高后二年至六年(前186至前182) 。同时,还需要考察李广结髮和结婚的年龄 。元狩四年(前119)出击匈奴前,李广向大将军卫青请求居前军时说自己是“结髮而与匈奴战”,到自刎时仍说“自结髮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因而结髮之年也是準确断定他的年龄及生年的一个依据 。他从军是汉文帝前元十四年(前166),“结髮”也就在这年 。所谓结髮是指古代15岁成童时挽髮结髻于头顶,又称束髮 。周代至秦汉一般是男子20岁行冠礼,《礼记·曲礼》称“男子二十,冠而字”,“始成人也,谓男年二十,女年十五,时取笄冠为义也” 。男行冠礼,就是把头髮盘成髮髻,然后是“三加”,即按程式先加缁布冠,次加皮弁,再加爵弁 。冠岁就是男子20岁了,也称“弱冠之年” 。《左传·襄公》载:“冠而生子,礼也 。”意思是说举行冠礼后就可以结婚生子了 。可见,古时结髮行冠(笄)礼的年龄一般与许嫁行聘年龄一致 。在周代,男子结婚年龄一般是20岁 。《孔子家语》记载:“男子二十而冠,有为人父之端;女子十五而许嫁,有适人之道,于此而往则自婚矣 。”又《韩非子·外储说右下》说:“下令于民曰:丈夫二十而室,妇人十五而嫁 。”《墨子·节用上》言:“昔者圣王为法曰:丈夫年二十,毋敢不处家;女子年十五,无敢不事人 。”从战国晚期,各国为增加人口,实际中使婚龄提前,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汉初 。西汉初年,全国刚刚安定下来,人口下降数量很多,所以未循古制而鼓励生育,人们结婚的年龄普遍偏小 。当时朝廷规定,15~30岁的男女必须结婚,否则就要定罪,或者加倍徵税 。婚配应以男女性完全成熟时为宜,古人以男年16、女年14道通 。汉代普遍早婚,杨树达研究当时结婚年龄一般是男子15~16岁,女子13~14岁 。对于西汉普遍早婚的现象,时人王吉曾批评说:“世俗婚嫁太早,未知为人父之道而有子,是以教化不明而民多夭 。”假使李广15~16岁结髮、行聘定亲,20岁行冠礼、娶亲,则他的生年就应该为高后六年(前182),而长子李当户出生应在汉文帝前元十四年(前166),即他结髮之年以后了 。李当户出生于李广俘获匈奴当户之年,具体是何年史书中没有明言 。然而,李当户在汉武帝即位之初就已是皇帝身边的护卫人员 。有一次,韩嫣与汉武帝戏耍,对皇帝有不恭敬的行为,李当户当场揍打韩嫣 。《汉书·佞幸传》说江都王因韩嫣戏弄而愤怒,向武帝祖母窦太后提出入朝为护卫,不久王太后将韩嫣赐死 。窦太后死于建元三年(前135),之后汉武帝才开始掌权,李当户打韩嫣在武帝即位至韩嫣赐死之间(前140至前135) 。李当户在武帝即位时已是御前卫士,此时是景帝前元二年(前155)改了徵兵年龄之后的事,因而其年龄至少是20岁左右,那幺李当户就应生于文帝后元四年(前160)左右了 。可以说,这个生年比较準确,与李广可能结髮年龄接近 。至于李当户具体什幺时间死的,史书也没有明言,只说李陵是“遗腹子”,李陵出生在他死的当年或次年 。只要知道了李陵的年龄,也就可以推知李当户的卒年 。但是,史书也没有记载李陵的年龄 。李陵生年,向无定说 。日本学者泷川资言《史记汇注考证》所附《太史公年谱》,于“元光元年丁未”栏下书“李陵生” 。张鹏一《司马太史公年谱》云:“考《李广列传》,广三子:当户、椒、敢,皆为郎 。上与韩嫣戏,当户击嫣走 。当户早死,遗腹子陵 。《佞幸列传》:嫣后以无礼江都王,皇太后赐嫣死 。《汉兴以来诸侯年表》,江都王非入朝在建元四年 。当户又在其后,使以遗腹子生,当在是年矣 。”也认为李陵生于元光元年(前134) 。有人认为将李陵生年定在元光元年颇为牵强,因为韩嫣无礼于武帝与无礼于江都王刘非并非同一时事,韩嫣赐死与当户之死也并非在同一时间 。但是,说李陵生于元光元年与我分析的元光元年到三年(前134至前132),还是比较接近的 。班固《汉书·李广苏建传》称李陵“少为侍中,建章监” 。古代男子二十而冠,即为成人 。20岁,也正是区别“少”与“长”的界限 。如果李陵监建章宫骑在太初元年建章宫初建之时(前104),并且是15岁的话,那幺,他就应生于前119年即李广自刎的那年,而其父李当户只能死于元狩三年(前120) 。显然,李当户比李广早一年死,无论如何与与司马迁所说“早死”的情形不符 。因而,李陵任侍中、建章监的年龄要大于15岁 。如果李陵是19岁任建章监的话,那幺他就应生于元朔六年(前123),而其父李当户就只能死于元朔五年(前124) 。于是,赵生群先生推断李陵出生当在元朔六年(前123)之后、元狩四年(前119)之前 。然而,司马迁在《史记·李将军列传》中说“李陵既壮,选为建章监,监诸骑”,似与作郎、侍中不在同一时间,也就是说李陵先作侍中,在20岁左右成年“既壮”为监建章骑 。李陵在宫中的经历是从郎、加侍中、监建章骑、骑都尉一步步走过的 。汉代的郎官大多是从高官及富家子弟中选拔而来充任侍卫的,汉初至武帝时任子制度是:凡吏二千石以上,视事满三年,即可任兄弟或子一人为郎 。李广死后,由第三子李敢代为郎中令,由于李陵是李广嫡孙且为郎中令李敢亲侄,于是选为郎 。再经选拔,优秀者加侍中衔,才可以担任皇帝的侍从 。当时的侍中仅伺应杂事,分掌乘舆服物 。再经选拔,才可为建章骑监 。太史公的一个“选”字,其中包含着数年的辛苦 。李陵选为郎大概就在元狩四年到六年(前119至前117),即使以15岁为郎,也应生在元光元年到三年(前134至前132年) 。假使李陵元朔六年(前123)出生,到元狩六年(前117)才仅6岁,这是不可能作郎的年龄,因而赵生群先生的说法明显不合情理 。班固《汉书·李广苏建传》中说,李陵在任建章监后曾奉武帝之命“将八百骑,深入匈奴二千余里,过居延,视地形,不见虏 。还,拜为骑都尉,将勇敢五千人,教射酒泉、张掖以备胡”,是说他还做过骑都尉 。数年后,“汉遣贰师将军伐大宛,使陵将五校尉兵随后” 。李陵年龄大概与同为侍中的霍光相近,而且两人关係比较好,就是所谓“素与陵善” 。霍去病约在元狩四年(前119)出发去击匈奴途中“道出河东”时见到生父,战后返回途中把“时年十余岁”的异母弟霍光带到了长安,“任光为郎,稍迁诸曹侍中” 。霍光于地节二年(前68)病死,诏书说他“宿卫孝武皇帝三十余年”,表明他的确是元狩四年到长安为郎 。李陵与霍光的关係正是在同为郎、侍中及以后几年宿卫侍奉汉武帝的过程中建立起来的 。显然,李陵也是元狩四年“时年十余岁”的状况下选为郎 。李陵还与苏武关係不错,是在“初俱为侍中”时结下的情谊,年龄也应相近 。苏武于神爵二年(前60)病死,80余岁 。苏武于天汉元年 (前100)使匈奴,被拘留19年 。天汉二年李陵降匈奴,遂有单于派他说苏武事,并言“陵与子卿素厚” 。苏武生于建元元年(前140)左右 。李陵任骑都尉、深入匈奴事,应在元鼎六年(前111)设张掖郡那年,此时他是21~23岁 。李广利伐大宛在太初四年(前104),中间相隔了将近7年,时李陵可能28~30岁 。那幺,他就可能出生于元光元年至三年(前134至前132),其父李当户也就可能死于这几年间,并且比李广早死十几年,的确可以称为“早死”了 。对于死亡,中国历来根据年龄段而有不同称法,12岁以前死的叫“夭折”,20岁前死的叫“少亡”,30岁前死叫“早死”……司马迁所说的“早死”应该是指20~30岁而死的成年人 。当然,联繫具体历史事实更有助于进一步準确判断 。从记载看,李广抗击匈奴可以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军开始至作上谷太守前(前148),从选为郎开始逐步升骑常侍、骑郎将、骁骑都尉,共18年;第二阶段是任上谷太守开始至升卫尉前(前134),历上谷、上郡、北地、雁门、云中、陇西6边郡太守,共14年;第三个阶段是马邑战役开始直至自刎之年(前119),历卫尉、骁骑将军、右北平太守、郎中令,中间在曾被免职为庶人约三四年,共15年 。在前两阶段,汉与匈奴的关係基本以和亲为主,汉帝国在军事上採取防御性措施;而在后一阶段,汉帝国改变国策,在军事上採取主动打击匈奴的措施 。李广自言四十八年军旅生涯中“大小七十余战”,多数在后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中参战的机会比较少,只有汉文帝前元十四年(前166)和后元六年(前158),可以数得出的 。前元十四年(前166)参战时李广还不是郎,因在这次战斗中“用善射,杀首虏多”,才选“为郎,骑常侍”的,所以只有在后元六年(前158)俘获匈奴当户 。李当户生于李广俘虏匈奴当户的汉文帝后元六年(前158),卒年在元肖元年至三年(前134至前132),那幺他只活了24~26岁 。泷川资言和张鹏一定李陵生在元光元年,是取李当户死时是24岁(娶亲结婚在20岁左右),其子李陵就是公元前134年生,公元前119年选为郎是15岁,符合班固所记“少为侍中”的情形;到元鼎六年(前111)深入匈奴后任骑都尉,仅为23岁,既与监建章营骑的20岁左右年龄相符,也与景帝前元二年(前115)改“天下男子年二十始傅”相一致 。我们把李广自刎时年龄定为63岁,李当户生年定在汉文帝后元六年,李广就是24岁得子,那幺他就应生于高后六年(前182),结髮定亲在16岁前后,娶亲结婚必定在20岁左右 。[注释]① 《春秋·文公十一年》载:“狄侵齐 。冬十月甲午,叔孙得臣败狄于鹹 。”《左传》记:“冬十月甲午,败狄于鹹,获长狄侨如,富父终甥其喉,以戈杀之,埋其首于子驹之门,以命宣伯 。”《春秋左传诂》引服虔注:“宣伯,叔孙得臣子侨如也 。得臣获侨如以名其子,使后世识其功 。”鲍思陶点校:《元朝秘史》卷1,齐鲁书社2005年版 。《史记》卷110《匈奴列传》 。《史记》卷111《卫将军骠骑列传》 。秦简《编年纪》墓主喜17岁始傅 。《汉仪注》:“秦制十二爵,男子赐爵一级以上,有罪以减,年五十六免 。无爵为士伍,六十乃免老 。”《汉书》卷5《景帝纪》:“二年冬十二月……令天下男子年二十始傅 。”张家山出土《二年律令》明确记载傅籍标準:“不更以下子年廿岁,大夫以上至五大夫子及小爵不更以下至上造年廿二岁,卿以上子及小爵大夫以上年廿四岁,皆傅之 。公士、公卒及士五(伍)、司寇、隐官子,皆为士五(伍) 。畴官各从其父畴,有学师者学之 。”《盐铁论·未通》:“今陛下(昭帝)哀怜百姓,宽力役之政,二十三始傅,五十六而免 。”劳榦:《居延汉简考释·簿录》、《名籍类》、《车马类》 。杨树达:《汉代婚丧礼俗考》,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 。《汉书》卷72《王吉传》 。日·泷川资言:《史记汇注考证》,北岳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张鹏一编:《太史公年谱》,民国二十二年富平张氏刻《小双寂庵丛书》本 。《汉书·哀帝纪》:“除任子令及诽谤诋欺法 。”颜师古《注》记载: 应劭曰:“任子令者,《汉仪注》‘吏二千石以上视事满三年,得任同产若子一人为郎’ 。不以德选,故除之 。”《汉书·爰盎传》如淳注曰:“盎为兄所保任,故得为郎中也 。《汉书·苏建传》:“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 。”《汉书·李广苏建传》:“昭帝立,大将军霍光、左将军上官桀辅政,素与陵善,遣陵故人任立政等三人俱至匈奴招陵 。”《汉书》卷68《霍光金日磾传》 。《汉书》卷54《李广苏建传》附《苏武传》 。《汉书》卷6《武帝纪》记,元鼎六年“又遣浮沮将军公孙贺出九原,匈河将军赵破奴出令居,皆二千余里,不见虏而还 。乃分武威、酒泉地置张掖、敦煌郡” 。李陵最早教射张掖、酒泉只能在此年 。历史误读如果将李陵投降的原因尽归于其贪生怕死,似乎不太能让人信服 。作为从小熟韵“虽忠不烈,视死如归”之道理的名将李广之后,作为临十余倍于己之敌苦战近十日而毫无惧色的一代名将,生死似乎不应当是特别重大的问题 。《答苏武书》所道:“陵岂偷生之士,而惜死之人哉?宁有背君亲,捐妻子,而反为利者乎?然陵不死,有所为也,故欲如前书之言,报恩于国主耳” 。这应该是一个比较合理的解释 。更何况司马迁《报任安书》所言:“身虽陷败彼,彼观其意,且欲得其当而报汉 。”司马迁“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所言是属实的 。而况李陵在最后关头,确实是想一死了之的 。之所以不死而要受降,或许这是因为他毕竟还年轻气盛,要是因为“兵不利,战不善”而兵败的话,恐怕他早就跟匈奴拼了 。然而自己明明被人算计,而功业不成,如此赴死于国事无补,自己也死难瞑目 。况且就这样稀里糊涂地战死,对皇帝没法交代,也愧对他祖父李广的在天之灵,更对不住那些跟着他拚死血战的五千将士 。投降也是让兵士们儘可能杀出重围向汉武报信,似乎别有考虑 。李陵欲“有所为也”,自己且暂留此有用之身,待来日寻的时机再立奇功,譬如生擒或刺杀单于,至少也可以向他祖父李广学习,想办法逃脱,这在苏武返回汉朝后是得到证实的. 其后,汉遣使者出使匈奴,李陵对使者说:“吾为汉将步卒五千人横行匈奴,以亡救而败,何负于汉而诛吾家?”使者说:“汉闻李少卿教匈奴为兵 。”李陵说:“乃李绪,非我也 。”(《汉书·李广苏建传》)李绪本为汉塞外都尉,居奚侯城,后降匈奴 。李陵痛其家因李绪而被诛,便叫人刺杀了李绪 。匈奴大阏氏要杀陵,单于将其藏于北方,大阏氏死才回来 。不难看出李陵终究是心繫故国,李陵如果“上念老母,临年被戮;妻子无辜,并为鲸鲵”,则实在有千万条理由可以带上匈奴兵马,杀回汉地 。然而李陵却没有这幺作,反而先是冒着生命危险刺杀了李绪,为自己复仇、也为汉家清除了一大隐患;此后更带着被单于要求而娶之的其之女儿,住到偏远的地方,基本和匈奴採取不合作的态度 。只有在遇到单于要决大事时,才“入与决” 。李陵在匈奴呆了二十五年,和他太太跖跋氏生养了几个儿女,余则基本无所事事,惟苟且其百死之身而已 。中间曾被单于指派当说客去劝降老朋友苏武,两人见了几面,喝了点酒,大概相互还赠送了几首诗(但今存于《昭明文选》和《艺文类聚》中之别诗,疑为后人伪托) 。苏武当然没有被说动,但两个人仍保持着很深的友谊,以致于后来苏武还朝,还颇为他讲了几句话 。李陵的真正为匈奴“效劳”,是在征和三年(前90),在匈奴和汉军进行的一次大规模的会战中,李陵被信人不疑的单于安排协从一匈奴大将军围攻汉军 。而他将和汉军会战的初战地点,竟正是最终导致他家破人亡身败名裂的与匈奴最后一战的战地:浚稽山 。这是否是暝暝之中的一种安排?征和三年,李陵作为汉朝的降将,大抵第一次参加了匈奴和汉之间大规模会战 。由于后世有不少汉奸或试图当汉奸者,总绞尽脑汁试图从李陵的这一次参战中,提取出自己也可安然地替新主子卖命的心灵解脱的泻药,因此,我们有必要对这次会战,多作一些了解 。《汉书卷九十四上·匈奴传》:“单于既立六年,而匈奴入上谷、五原,杀略吏民 。其年,匈奴复入五原、酒泉,杀两部都尉 。于是汉遣贰师将军七万人出五原,御史大夫商丘成将叄万余人出西河(作者按:《资治通鉴卷二十二》载商丘成所带兵为二万人),重合侯莽通将四万骑出酒泉千余里 。单于闻汉兵大出,悉遣其辎重,徙赵信城北邸郅居水 。左贤王驱其人民度余吾水六七百里,居兜衔山 。单于自将精兵左安侯度姑且水 。御史大夫军至追斜径,无所见,还 。匈奴使大将与李陵将叄万余骑追汉军,至浚稽山合,转战九日,汉兵陷陈却敌,杀伤虏甚众 。至蒲奴水,虏不利,还去” 。《资治通鉴卷二十二·汉纪十四世宗孝武皇帝下之下》所载本乎此,惟商丘成所带兵为二万人,与汉书异,不赘述 。上述所引之文清楚明了,亦不再加解释 。李陵所带的匈奴军,和汉御史大夫商丘成所领之汉兵,会战于浚稽山 。浚稽山正是数年前李陵最后一次与匈奴决战之地点 。那时,李陵曾“将其步卒五千人出居延,北行叄十日,至浚稽山止营,举图所过山川地形,使麾下骑陈步乐还以闻”(《汉书卷五四·李广苏建传第二十四》),因此,他对浚稽山一代的地形,无疑是十分熟悉的 。李陵自幼“有广之风”,乃一代名将,精通兵法;同时,熟悉地形要略,对于带兵打仗之将而言,极为重要;因此,李陵可谓占尽地利 。反观商丘成,“(征和二年)九月,商丘成为御史大夫”(《资治通鉴卷二十二·汉纪十四世宗孝武皇帝下之下》);御史大夫之职责,不是来带兵打仗的 。商丘成和李陵相比,更有天壤之别 。同时,商丘成带兵迎击匈奴,是征和三年五月 。换言之,从他新官上任当御史大夫到出兵西河,前后只有半年多一点的时间 。这幺短的时间要想熟悉兵权军事、上下沟通,是相当困难的 。又,汉军之与匈奴兵会于浚稽山,乃是被其骑兵穷追而至的,而非如当初李陵先在彼处安营扎寨,勘探地形 。对此处之地形,商丘成纵是绝代军事天才,恐怕慌乱之中也断难熟悉 。如此,汉军之地利有大亏之处 。又,以兵力计,即本《汉书》,商丘成所带兵不过三万余,与李陵所带兵持平 。然而李陵所引乃匈奴之精锐骑兵,战斗力十分强劲 。同时,汉兵乃以远兵来袭,疲惫已极 。面对的是以逸待劳之匈奴军,并被穷追猛打退入浚稽山,其战斗力实在大可值得商榷 。于此点上看,则汉军实力上又有大亏之处 。再,当年李陵“所将屯边者,皆荆楚勇士奇材剑客也,力扼虎,射命中” 。那五千兵马还个个效命,以一当十 。面对匈奴八万之兵,相持亦不过十日左右,最终是以大部战死,自己被俘,“军人分散、脱至塞者四百余人”作为收场 。商丘成之兵虽众,大概很难和李陵之兵相提并论,在中人包围仓皇逃奔进入自己所不熟悉之浚稽山后,却反能“转战九日,汉兵陷陈却敌,杀伤虏甚众”,一个御史大夫靠一堆疲兵穷卒,最终反能把由名将所带的骁勇善战以逸待劳乘胜追击之精锐骑兵打败、最终无获而归,这难道不要让人奇怪的幺?如果李陵真为了报一己之仇,全心全意为匈奴服务,卖起命来不遗余,那商丘纵使霍去病灵魂附体恐怕都要身首异处了 。历史就是历史,更多的诠释已全然无益 。虽然说如果从纯军事的角度上讲,给出一个可以接受的解释,并非难事,然而这大抵也是毫无必要的 。因为无论怎幺论道,都难免有以今人之胸释先人之怀之意在 。短短的“匈奴使大将与李陵将叄万余骑追汉军,至浚稽山合,转战九日,汉兵陷陈却敌,杀伤虏甚众 。至蒲奴水,虏不利,还去”这数十字,更也为后人留下了无穷的想像空间 。李陵年表BC.99年 年少被选任为建章监,侍中 。箭法很好,有其祖父的风範,因而被称誉 。汉武帝派他领八百骑兵,深入匈奴腹地考察地形,没有遇到匈奴军队 。回来后拜为骑都尉,率领五千楚人,屯兵张掖,酒泉训练骑射 。BC.99年 太初四年春,李陵原本受命带领五校兵,增援李广利攻打大宛 。刚走到塞上,李广利的军队已经回来了 。汉武帝更改诏命,令李陵率领五百人出敦煌迎接李广利凯旋 。BC.98年 天汉二年九月,与韩延年领五千步兵进攻匈奴,牵制匈奴军力,以协助李广利的西路作战 。在浚稽山遭遇单于主力三万骑兵,转斗杀伤敌人甚众 。于是调遣左右王庭八万人,李陵军且战且退,至长城百里处 。最终因为箭矢用尽,叛徒出卖,没有援军而战败,被敌人包围后突围失败 。李陵称“无面目报陛下!”,于是投降匈奴 。BC.96年 天汉四年汉武帝北征时,遣公孙敖迎还李陵 。结果公孙敖没有完成任务,并稟告:从俘虏口中得到讯息,李陵帮匈奴训练军队来防卫汉军进攻,所以无功而返 。这件事直接导致李陵家被族灭 。据之后李陵与汉朝使者的对话证明,当时帮匈奴训练军队的人名叫李绪,不是李陵 。为此李陵派人刺杀李绪,大阏氏因此要杀李陵,单于把他藏到了北方,直到大阏氏死了以后才把他请回来 。同时因为这次事件又间接的导致了李陵与苏武的见面 。BC.89年 征和三年三月,李陵率领匈奴军三万骑在浚稽山追击汉朝军队,被御史大夫商丘成帅两万人击败 。BC.86~BC.82年 始元年间,霍光与上官桀遣陇西任立政等三人出使匈奴,迎李陵还汉,被李陵拒绝了 。BC.82年 始元五年,苏武返回汉朝,李陵送别,并作《别歌》 。六年二月,苏武抵达汉朝 。BC.74年 元平元年,李陵病逝于匈奴 。家族成员长辈祖父:李广父:李当户伯父:李敢、李椒兄弟姐妹李禹李氏 为卫太子的宫女,中家人子妻子且鞮侯单于之女后裔李穆:北周名将 。累迁都督、大将军、柱国大司空,屡建奇功 。公元581年,杨坚受禅登基,封李穆为太师,位列三公 。[23]公元648年[24],一支来自今俄罗斯叶尼塞河上游地区的黠戛斯朝贡团,在其酋长失钵屈阿栈率领下,抵达了唐朝首都长安 。黠戛斯酋长自称是汉朝李陵的后裔,与唐朝皇帝是同宗,要跟唐朝皇帝“认亲” 。史料记载,李陵被匈奴单于封为右校王后,负责管辖当时被匈奴征服的坚昆一带地区,而坚昆正好是黠戛斯的古称 。另外,黠戛斯人大多为赤发绿瞳,而自称是李陵后裔的黠戛斯人则为黑髮黑瞳,明显具有同汉人混血的特徵 。因此,黠戛斯酋长自称是李陵的后裔,可信度还是很高的 。我国少数民族柯尔克孜族和中亚的吉尔吉斯人,就是黠戛斯人的后代 。文学着作在文学上李陵具有特殊的地位 。他本身就是文艺作品中悲情人物的典型,同时组诗《苏武李陵赠答诗》(简称苏李诗)作为汉诗中的经典,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然而其真实性也是历来饱受争议的 。此外,相传还作有《答苏武书》,其真实性同样被质疑 。唯一可以确定的作品是记录在《汉书》本传中的《别歌》 。苏李赠答诗苏李诗见于《文选》《全三国文》《艺文类聚》等多处,各本中对于作者的说法不尽相同,故不作区分,同一录于下·良时不再至,离别在须臾 。屏营衢路侧,执手野踯蹰 。仰视浮云驰,奄忽互相逾 。风波一失所,各在天一隅 。长当从此别,且复立斯须 。欲因晨风发,送子以贱躯 。·嘉会难再遇,三载为千秋 。临河濯长缨,念子怅悠悠 。远望悲风至,对酒不能酬 。行人怀往路,何以慰我愁 。独有盈觞酒,与子结绸缪 。·携手上河梁,游子暮何之 。徘徊蹊路侧,悢悢不得辞 。行人难久留,各言长相思 。安知非日月,弦望自有时 。努力崇明德,皓首以为期 。·骨肉缘枝叶 。结交亦相因 。四海皆兄弟 。谁为行路人 。况我连枝树 。与子同一身 。昔为鸳与鸯 。今为参与辰 。昔者常相近 。邈若胡与秦 。惟念当乖离 。恩情日以新 。鹿鸣思野草 。可以喻嘉宾 。我有一尊酒 。欲以赠远人 。愿子留斟酌 。慰此平生亲 。·结髮为夫妻 。恩爱两不疑 。欢娱在今夕 。燕婉及良时 。征夫怀往路 。起视夜何其 。参辰皆已没 。去去从此辞 。行役在战场 。相见未有期 。握手一长叹 。泪为生别滋 。努力爱春华 。莫忘欢乐时 。生当复来归 。死当长相思 。·黄鹄一远别 。千里顾徘徊 。胡马失其群 。思心常依依 。何况双飞龙 。羽翼临当乖 。幸有弦歌曲 。可以喻中怀 。请为游子吟 。冷冷一何悲 。丝竹厉清声 。慷慨有余哀 。长歌正激烈 。中心怆以摧 。欲展清商曲 。念子不得归 。俯仰内伤心 。泪下不可挥 。愿为双黄鹄 。送子俱远飞 。·烛烛晨明月 。馥馥我兰芳 。芬馨良夜发 。随见闻我堂 。征夫怀远路 。游子恋故乡 。寒冬十二月 。晨起践严霜 。仰观江汉流 。仰视浮云翔 。良友远别离 。各在天一言 。山海隔中州 。相去悠且长 。嘉会难再遇 。欢我殊未央 。愿君崇令德 。随时爱景光 。·有鸟西南飞 。熠熠似苍鹰 。朝发天北隅 。暮闻日南陵 。欲寄一言去 。托之笺彩缯 。因风附轻翼 。以遗心蕴蒸 。鸟辞路悠长 。羽翼不能胜 。意欲从鸟逝 。驽马不可乘 。·烁烁三星列 。拳拳月初生 。寒凉应节至 。蟠蟀夜悲鸣 。晨风动乔木 。枝叶日夜零 。游子暮思归 。塞耳不能听 。远望正萧条 。百里无人声 。豺狼鸣后园 。虎豹步前庭 。远处天一隅 。苦困独零丁 。亲人随风散 。历历如流星 。三萍离不结 。思心独屏营 。愿得萱草枝 。以解饑渴情 。·寂寂君子坐 。奕奕合众芳 。温声何穆穆 。因风动馨香 。清言振东序 。良时着西痒 。乃令丝竹音 。列席无高唱 。悲意何慷慨 。清歌正激扬 。长哀发华屋 。四坐莫不伤 。·晨风鸣北林 。熠燿东南飞 。愿言所相思 。日暮不垂帷 。明月照高楼 。想见余光辉 。玄鸟夜过庭 。仿佛能复飞 。褰裳路踟蹰 。彷徨不能归 。浮云日千里 。安知我心悲 。思得琼树枝 。以解长渴饥 。·陟彼南山隅 。送子淇水阳 。尔行西南游 。我独东北翔 。辕马顾悲鸣 。五步一彷徨 。双凫相背飞 。相远日已长 。远望云中路 。想见来圭璋 。万里遥相思 。何益心独伤 。随时爱景曜 。愿言莫相忘 。·钟子歌南音 。仲尼叹归与 。戎马悲边鸣 。游子恋故庐 。阳鸟归飞云 。蛟龙乐潜居 。人生一世间 。贵与愿同俱 。身无四凶罪 。何为天一隅 。与其苦筋力 。必欲荣薄躯 。不如及清时 。策名于天衢 。凤皇鸣高冈 。有翼不好飞 。安知凤皇德 。贵其来见稀 。·红尘蔽天地 。白日何冥冥 。·许由不洗耳 。后世有何徵 。·童童孤生柳 。寄根河水泥 。连翩游客子 。乾冬服凉衣 。去家千里余 。一身常渴饥 。寒夜立清庭 。仰瞻天汉湄 。寒风吹我骨 。严霜切我肌 。忧心常惨戚 。晨风为我悲 。瑶光游何速 。行愿支何迟 。仰视云间星 。所若割长帷 。低头还自怜 。盛年行已衰 。依依恋明世 。怆怆难久怀 。·双凫俱北飞 。一凫独南翔 。子当留斯馆 。我当归故乡 。一别如秦胡 。会见何讵央 。怆悢切中怀 。不觉泪沾裳 。愿子长努力 。言笑莫相忘 。·清凉伊夜没 。微风动单帱 。·招摇西北驰 。天汉东南流 。·严父潜长夜 。慈母去中堂 。·行行且自割 。无令五内伤 。·严严钟山首 。赫赫炎天路 。主明曜云门 。远景灼寒素 。昂昂累世士 。结根在所固 。吕望老匹夫 。苟为因世故 。管仲小囚臣 。独能建功祚 。人生有何常 。但恐年岁暮 。幸托不肖躯 。且当猛虎步 。安能苦一身 。与世同举厝 。由不慎小节 。庸夫笑我度 。吕望尚不希 。夷齐何足慕 。·远送新行客 。戚暮乃来归 。入门望爱子 。妻妾向人悲 。闻子不可见 。日已潜光辉 。孤坟在西北 。常念君来迟 。褰裳上墟丘 。但见蒿与薇 。白骨归黄泉 。肌体乘尘飞 。生时不识父 。死后知我谁 。孤魂游穷暮 。飘遥安所依 。人生图孠息 。尔死我念追 。俯仰内伤心 。不觉泪沾衣 。人生自有命 。但恨生日希 。别歌《汉书·苏武传》:径万里兮度沙幕,为君将兮奋匈奴 。路穷绝兮矢刃摧,士众灭兮名已聩 。老母已死,虽欲报恩将安归!答苏武书子卿足下:勤宣令德,策名清时,荣问休畅,幸甚幸甚!远託异国,昔人所悲,望风怀想,能不依依!昔者不遗,远辱还答,慰诲勤勤,有逾骨肉 。陵虽不敏,能不慨然!自从初降,以至今日,身之穷困,独坐愁苦,终日无睹,但见异类 。韦鞲毳幙,以御风雨 。膻肉酪浆,以充饑渴 。举目言笑,谁与为欢?胡地玄冰,边土惨裂,但闻悲风萧条之声 。凉秋九月,塞外草衰 。夜不能寐,侧耳远听,胡笳互动,牧马悲鸣,吟啸成群,边声四起 。晨坐听之,不觉泪下 。嗟乎子卿!陵独何心,能不悲哉! 与子别后,益复无聊 。上念老母,临年被戮;妻子无辜,并为鲸鲵 。身负国恩,为世所悲 。子归受荣,我留受辱,命也如何!身出礼义之乡,而入无知之俗,违弃君亲之恩,长为蛮夷之域,伤已!令先君之嗣,更成戎狄之族,又自悲矣!功大罪小,不蒙明察,孤负陵心,区区之意,每一念至,忽然忘生 。陵不难刺心以自明,刎颈以见志,顾国家于我已矣 。杀身无益,适足增羞,故每攘臂忍辱,辄复苟活 。左右之人,见陵如此,以为不入耳之欢,来相劝勉 。异方之乐,秖令人悲,增忉怛耳 。嗟乎!子卿!人之相知,贵相知心 。前书仓卒,未尽所怀,故复略而言之:昔先帝授陵步卒五千,出征绝域,五将失道,陵独遇战 。而裹万里之粮,帅徒步之师,出天汉之外,入强胡之域 。以五千之众,对十万之军,策疲乏之兵,当新羁之马 。然犹斩将搴旗,追奔逐北,灭迹扫尘,斩其枭帅 。使三军之士,视死如归 。陵也不才,希当大任,意谓此时,功难堪矣 。匈奴既败,举国兴师,更练精兵,强逾十万 。单于临阵,亲自合围 。客主之形,既不相如步马之势,又甚悬绝 。疲兵再战,一以当千,然犹扶乘创痛,决命争首,死伤积野,余不满百,而皆扶病,不任干戈 。然陵振臂一呼,创病皆起,举刃指虏,胡马奔走;兵尽矢穷,人无尺铁,犹复徒首奋呼,争为先登 。当此时也,天地为陵震怒,战士为陵饮血 。单于谓陵不可复得,便欲引还 。而贼臣教之,遂便复战 。故陵不免耳 。昔高皇帝以三十万众,困于平城,当此之时,猛将如云,谋臣如雨,然犹七日不食,仅乃得免 。况当陵者,岂易为力哉?而执事者云云,苟怨陵以不死 。然陵不死,罪也;子卿视陵,岂偷生之士,而惜死之人哉?宁有背君亲,捐妻子,而反为利者乎?然陵不死,有所为也,故欲如前书之言,报恩于国主耳 。诚以虚死不如立节,灭名不如报德也 。昔范蠡不殉会稽之耻,曹沬不死三败之辱,卒复勾践之雠,报鲁国之羞 。区区之心,切慕此耳 。何图志未立而怨已成,计未从而骨肉受刑?此陵所以仰天椎心而泣血也!足下又云:‘汉与功臣不薄 。’子为汉臣,安得不云尔乎?昔萧樊囚絷,韩彭菹醢,晁错受戮,周魏见辜,其余佐命立功之士,贾谊亚夫之徒,皆信命世之才,抱将相之具,而受小人之谗,并受祸败之辱,卒使怀才受谤,能不得展 。彼二子之遐举,谁不为之痛心哉!陵先将军,功略盖天地,义勇冠三军,徒失贵臣之意,刭身绝域之表 。此功臣义士所以负戟而长叹者也!何谓不薄哉?且足下昔以脚踏车之使,适万乘之虏,遭时不遇,至于伏剑不顾,流离辛苦,几死朔北之野 。丁年奉使,皓首而归 。老母终堂,生妻去帷 。此天下所希闻,古今所未有也 。蛮貊之人,尚犹嘉子之节,况为天下之主乎?陵谓足下,当享茅土之荐,受千乘之赏 。闻子之归,赐不过二百万,位不过典属国,无尺土之封,加子之勤 。而妨功害能之臣,尽为万户侯,亲戚贪佞之类,悉为廊庙宰 。子尚如此,陵复何望哉?且汉厚诛陵以不死,薄赏子以守节,欲使远听之臣,望风驰命,此实难矣 。所以每顾而不悔者也 。陵虽孤恩,汉亦负德 。昔人有言:‘虽忠不烈,视死如归 。’陵诚能安,言陵忠诚能安于死事 。而主岂复能眷眷乎?男儿生以不成名,死则葬蛮夷中,谁复能屈身稽颡,还向北阙,使刀笔之吏,弄其文墨邪?愿足下勿复望陵!嗟乎!子卿!夫复何言!相去万里,人绝路殊 。生为别世之人,死为异域之鬼,长与足下生死辞矣!幸谢故人,勉事圣君 。足下胤子无恙,勿以为念,努力自爱!时因北风,复惠德音!李陵顿首 。刘冠翔饰演的李陵相关资料电视剧《大汉天子》此剧由刘冠翔饰演李陵 。但剧中塑造的人物与历史人物相去甚远,已属戏说 。製片方为了避免观众与历史人物对号入座,特别在北京版播出之前做了改动 。将李陵更名为李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