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康县( 二 )


芒康县

文章插图
芒康县三弦舞三弦舞起源于芒康县曲孜卡乡达许村境内 , 据考证距今己有四、五百年的悠久历史 , 至今除该乡境内广为流传外 , 在周边地区也较为知名 。三弦舞是以三弦琴为伴奏乐器 , 传说琴头是龙的头 , 琴身是龙的脊樑 , 琴弦是龙的筋;而现今的三弦琴是以纯木製成 。三弦舞的表演是以男女聚集翩翩歌舞 , 歌词动听、节奏悠扬、时快时慢 。音乐以淳朴明亮、唱腔奔放流畅为特点 。不受人数、场地等限制 , 男女齐唱 , 边唱边跳 , 一般都地在悠扬缓和的乐曲当中开始 , 流畅欢快的中场表现 , 升腾热烈中结束 , 均以避灾祛祸、庆祝丰收、祝愿吉祥为主要内容 。芒康县达许村三弦舞历史悠久 , 古老神奇 , 形式独特 , 民族气格强烈 , 高原特色浓郁 , 歌舞内容丰富 , 其歌舞传统弥足珍贵 。但三弦舞有面临失传的局面 , 经过芒康县民间艺术团广大文艺工作者和民间老艺人的精心整理、挖掘 , 使得这芒康县独有的艺术再展昔日风采 。据说原舞蹈有13个节目 , 现流传下来的只有7个 , 解放后 , 三弦舞在1965年西藏自治区成立之际 , 在昌都地区庆祝成立大会文艺表演中获得观众好评 。现今约有近200名艺人会跳流传至今的7个舞蹈 。2008年 , 芒康县三弦舞被列为国家级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旅游资源主要旅游景点以茶马古道为主线 , 上盐井境内有被当地人称为文成公主的吐蕃时期摩崖雕塑 , 有古井田、天主教堂、雪山、大峡谷、曲孜卡温泉休闲中心、芒康滇金丝猴自然保护区、莽错风景区和尼果寺等 。尼果寺为县内主要寺庙 。曲孜卡乡境内有大小温泉近百眼 , 其流量大小和温度不同 , 最高温度可达70℃ , 每年春季吸引当地和云南德钦人前来温泉沐浴 。盐井盐田是世界上惟一完整保持最原始的手工晒盐方式的地方 , 距芒康县城120公里 , 位于澜沧江东西两岸 。盐井盐田历史悠久 , 传说唐朝以前这里就开始製盐至今 , 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 。盐井目前产盐的有两个乡 , 纳西乡和曲孜卡乡 。从事盐业生产的有320多户 , 有2700多块盐田 。盐井的盐业目前仍保持着原始的生产方式 。澜沧江边滷水资源丰富 , 分布着数十口热气腾腾的天然盐井 。村民们用木桶从盐井中取出滷水 , 背到江边低平处 , 倒入盐田 , 让阳光蒸晒 , 晒乾后即得粗盐 , 经进一步晾晒打理 , 即成食盐 。由于地质、土壤等的条件差异 , 盐井生产的盐以澜沧江为界 , 有很大的差别 , 江东的纳西、上盐井盐田出产白盐 , 江西加达、曲孜卡生产的盐为红盐 。在沿江两岸近300米的狭长地带 , 绵延分布着从江边排列到山上的数千块盐田 , 登高俯瞰 , 盐井热气腾腾 , 盐田银光闪烁 , 二者与湛蓝的澜沧江水和漫山遍野的花草树木相互映衬 , 美不胜收 。这里不仅可以观赏到其製盐的全过程 , 还可以看到独特而原始的勤劳、朴实的盐民 , 纯朴的民俗 。盐田下面钟乳晶盐千姿百态 , 仿佛进入了水晶宫的世界 , 穿梭于密密的立柱之间 , 又是一种扑朔迷离感觉 , 带给人无法想像的惊奇 。2003年1月24日 , 经国务院办公厅批准成立西藏芒康滇金丝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 至2018年5月 , 保护区滇金丝猴数量已由原来的500余只增加到目前的1500余只 。考古发现2011年8月 , 芒康县考古重大发现 。主尊大日如来佛像高240厘米 , 下为莲花座高41厘米 , 再下为金刚宝座(束腰方座)高155厘米 , 通高436厘米 。分列两侧的八大菩萨高约180厘米 , 座高60厘米 , 通高240厘米 。头戴桶状高冠 , 身穿大翻领长袍 , 足穿靴 , 腰束带 , 游戏座式 , 头冠上五叶花是后代补作 。温玉成教授确认 , 该造像是中国最大的八大菩萨曼荼罗 , 是吐蕃时代艺术水平最高的代表作 , 也是藏区吐蕃时代唯一一组圆雕大日如来以八大菩萨石刻造像 。藏区的三组大日如来八大菩萨造像:青海玉树的“文成公主庙”、昌都察雅县的仁达寺丹玛岩造像以及芒康县的造像 , 都是根据中国密宗祖师不空(公元705——774年)所译的《八大菩萨曼荼罗经》(译于公元756年)造出的 。它们的源头之一是甘肃敦煌县榆林窟第25窟东壁的“大日如来及八大菩萨壁画” , 时代为8世纪下叶 。吐蕃占领河西走廊以后 , 这类图像开始向吐蕃本土传播 。这一图像的特点 , 是大日如来佛作禅定手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