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教微课堂】孩子泪流满面,父母却一无所知!感受孩子的需要,这才是最重要的 孩子必须中国之最( 二 )


比如老大埋怨父母偏心,父母就要省察:面对老大和老二时,自己是否偏心?即使心中没有,在行为中表现出来一定的偏向让孩子误会,也是自己没有做到位 。
守礼才不会忘恩
有些父母明明对孩子付出很多,但孩子还会满腹怨气 。这是因为时间长了,人就容易忘记恩义、情义 。
人生最可贵的,是能自自然然地保持知恩报恩的心,而且一生不变,这就要靠礼的教育 。礼能从根本上培养起一个人的感恩心、恭敬心,帮助孩子树立判断是非、善恶、美丑的标准 。
古代有一种礼叫“乡饮酒礼”,是在家族聚会时用来团结整个大家族的感情所设计的一种礼节 。
在“乡饮酒礼”当中,座次都是按着辈分、年龄来排的 。60岁的长者坐在席上,50岁的人就需要站在一旁服侍、陪侍,听从差遣,以此来表明对长者的尊敬 。长者年岁越大,所获得的食物供养也就越多 。即使家资丰厚,但是你的辈分、年纪比较小,还是要排在后面 。
其用意是提醒每个人不要忘记在自己成长的过程中那些长辈给你的照顾、教育和付出,不要忘恩负义 。
不能说你有钱、有地位了,就可以财大气粗,在家族之中坐在前面、坐在当中,甚至坐在父母之前,这就不是以恩义、情义、道义来处世了 。
在孩子还小的时候,父母可以打开《弟子规》看看前面的4句话有没有做到:“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
孩子在家里通过礼的规范,养成恭敬、诚敬和孝心,长大后自然不会对父母轻慢、造次 。所以《礼记》说:“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 。”
真爱父母的子女,对待父母和颜悦色、温柔委婉 。行为是心性的外现,保持这种礼的秩序,孩子走入社会自然待人和气 。
父母要学会敬子
古人讲要尊敬孩子,因为孩子是“亲之支”,是祖宗、父母的分支 。但敬子不是像现在父母这样,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 。
真正的尊敬爱护孩子,是要把祖宗的德行,比如品质、精神、人生经验、创业教训传给子孙,让这种好品质、好德行、好家风、好家道代代承传 。
有良好家风一脉相承,家道端正,孩子受到良善德行如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熏染,潜移默化中就会对父母产生真正的亲爱、孝敬之心,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也会谨慎观照,不会随波逐流沾染坏习惯 。
即使父母有力所不及之处,孩子也不会心浮气躁、生出怨怼之心 。所以,爱子敬子是要用良好的教诲来引导孩子,而不是一味地满足孩子的欲望,用欲望去诱惑他 。
中华传统文化强调的是“伦理道德的教育”,人与人之间的结合是道义的结合,而非功利的结合 。“终身之计,莫如树人”这句话出自《管子》 。
对于家庭而言,树人很重要,如此,家道、家风、家业才能传承下去,亲子之间才会相亲相爱 。
来源:《婚姻与家庭》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