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怪的101》:中国现代儿童戏剧的开拓与发展历程 中国之最幼儿( 二 )


除撰文介绍儿童戏剧并倡导创作儿童戏剧外,为推广儿童戏剧,周作人还编译国外童话剧、译介儿童剧相关的理论作品等 。庆幸的是,周作人并不是一个人在奋斗 。
文学界陆续有人开始关注儿童戏剧,并身体力行予以创作 。
1919年,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下,郭沫若率先创作了独幕童话剧《黎明》,该剧旨在颂扬“五四”运动对新青年一代的洗礼 。
《黎明》取材于中国民间童话蚌精的故事,形式上采用了象征主义的手法 。如:“蚌壳”象征旧思想、黑暗世界的束缚;“旭日”等则象征新时代的光明与充满希望的未来 。
《黎明》的出现宣告中国儿童戏剧的萌生,然而,尽管如此,仍有评论家指出剧作中情节简单、人物性格缺失等弊病 。
1922年,郭沫若的另一部童话剧《广寒宫》问世 。该剧在糅合民间传说的基础上,加入了作者旧时私塾生活的体验 。
总的来说,该剧无论是故事情节、人物塑造还是语言,相比上一部童话剧均更贴合儿童的审美与趣味,且呈现出不同与上一部童话剧的恬淡、诙谐的创作风格 。
郭沫若的两部儿童戏剧,被之后的研究者认定为中国现代儿童戏剧的开端之作,拉开了中国现代儿童戏剧创作的序幕 。
回顾中国现代儿童戏剧的开拓之路,不难发现以“儿童为本位”的创作观念对儿童戏剧的发生所发挥的重要的影响作用 。
中国从此开始了以儿童心理、儿童审美特点为出发点的现代儿童戏剧创作 。
中国现代儿童戏剧发展阶段概览中国现代的儿童戏剧诞生至今,已有百年历史 。这一百年的历史,不是由时间堆砌而成,而是经历了几代戏剧工作者勇敢地开创与探索 。
据现有研究,我国儿童戏剧,自诞生时起,按照剧目创作特点及相关创作观念的变化,大致可分为这样五个创作时期:一是“五四”时期,该时期的儿童剧创作表现出超社会功利性质 。
“五四”时期的儿童剧创作以美的形式,营造出和谐温馨的童话氛围,唤起儿童对爱与美的追求,如郭沫若创作的诗剧《黎明》,黎锦晖开创的“儿童歌舞剧”系列剧等;二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以“救亡图存”为核心话语的革命与战争时代 。
这一时期儿童戏剧的体裁由早期的童话歌舞剧开始转向写实的话剧,儿童剧创作功能则总体强化了政治教育与现实意义,甚至出现了思想传达的急迫压倒艺术表达的追求的通病,然而,纵观儿童戏剧30多年的发展,从题材的选择、内容的丰富、表达手法的多样等方面来看,解放前的儿童剧已渐入成熟期 。
此时期的代表儿童剧有反映少年儿童黑暗生活与成长的《蹄下》、《表》、《乐园进行曲》等;有宣传抗争与呼吁团结的儿童剧《儿童世界》、《蜜蜂》等;三是新中国成立后的“十七年”时期 。
在中国新政权的领导下,儿童教育事业得到重视,使得中国儿童戏剧史揭开新的篇章 。
这一时期的儿童戏剧新增革命历史题材剧,现实主义题材较多反映少年儿童的学校生活与现实生活,另外,童话剧题材逐也渐回归到儿童戏剧创作行列,且新创了经典且影响深远的童话剧作品 。
本时期的儿童戏剧代表作品有:《枪》、《小雁齐飞》、《宝船》、《马兰花》、《大灰狼》等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如老舍、刘厚明等不少写作技艺高超、熟悉少年儿童生活与心理的剧作家的加入,本时期的儿童戏剧文本创作的质量得以显著提高,另外,任德耀对于儿童戏剧舞台效果的重视以及成功实践,为儿童剧坛带来了新的风气;四是中国“十年”文革之后的新时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