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论||许诗焱、石江山:汉诗绝句在美国的另类翻译与传播——以纽曼英语绝句大赛为例 用英语写出中国之最( 五 )


随着同学们对于绝句规则的运用越来越熟练,大家纷纷将自己所经历的生活写进了绝句,迅速而自然地实现了绝句的“本地化” 。体格健壮的男生用绝句展现激烈的橄榄球比赛,腼腆内向的女生用绝句回忆慈祥的外婆,来自密苏里州的同学用绝句介绍自己只有200个居民的故乡,印第安女同学用绝句叙述自己和妈妈在田间挖野洋葱,课程期间恰逢7月4日美国独立日,不少同学都用绝句描写美国独立日的庆祝活动和绚烂焰火……来自遥远国度的古老绝句,在全新的文化土壤中焕发新生 。中国文化走出去的目标之一是“讲好中国故事”,石江山的英语绝句课不仅仅讲好了绝句这个中国故事,更让美国人通过绝句来讲述美国故事,这种另类传播的效果真是大大超乎预期 。
在俄克拉荷马大学开课的同时,为了进一步推广绝句,石江山也将英语绝句工作坊带到了俄克拉荷马州的各个社区和中小学 。因为英语绝句用的都是相对基础的单音节词,所以小朋友们也完全可以乐在其中,比如这首由5岁的Donavan Helterbrand创作的五言绝句,形象鲜明,气韵生动,有温度、有动作、有声音、有色彩,最后还留了一点悬念,满满的童趣和卓越的才华让人不禁联想起多年以前同样年少的骆宾王所创作的《咏鹅》 。
每年夏季,石江山还组织俄克拉荷马大学资深校友的“诗歌之旅”,赴英格兰、苏格兰、爱尔兰等地,沿途借景抒情,绝句佳作不断,比如这首名在英国巨石阵有感而发的绝句,由壮观苍凉的巨石阵,联想到逝去的岁月和梦想,堪称“巨石阵怀古”:
对于绝句这种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的中国文学形式,其海外传播的思维定式一般是先教外国人学中文,等他们的中文水平达到了一定的程度,才能真正理解绝句,如果想要让他们创作绝句,那就必须等到他们具有相当高的中文水平 。无形之中,语言成为文化传播的巨大障碍,而石江山通过教美国人直接用英语写绝句,成功地跨越了中文的障碍,直抵中国文化的精髓 。随着一个个英语单词在美国人笔下的反复“推敲”,中国绝句的魅力在大洋彼岸绽放,让人忍不住把王之涣那首著名的绝句稍作改动,以体现这种另类传播的效果:羌笛“无”须怨杨柳,春风“已”度玉门关 。
三、形式传承:另类翻译与传播的启示
中国古典诗词的海外译介是为了文化的传播,而文化的传播不仅仅是思想精神的传承,更是艺术审美形式的弘扬 。绝句中所包含的诗句规整、音韵和谐、词义对仗等独特的审美形式,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美感体验和情感表征 。石江山对于绝句的另类翻译与另类传播,实际上就是在探索诗词的审美形式转换,这或许能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带来新的启示 。
尽管包括绝句在内的中国古典诗词在小学、中学和大学的语文教育中都很受重视,在语文课本中也都占有不小的比例,但各级课程标准对于诗词的要求还是以背诵为主,而很少涉及诗词创作的规律,忽略了对诗词艺术表现形式的把握 。虽说是“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但真正懂得中国诗词创作规则的人其实不多,能写诗词的人就更少,即使是近年来广受好评的央视“中国诗词大会”,也是更多地关注诗词的背诵和诗词细节的理解,比拼的主要还是参赛选手的记忆力,观众观看节目的收获也大多只是强化或者增加自己的诗词积累 。换句话说,相对于绝句在美国俄克拉荷马州被创作并实现“本地化”的活跃状态,绝句目前在自己故乡的状态反而更像是博物馆的文物,只是被欣赏和复制,而并未与当下的生活形成有效的互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