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隶( 二 )


古隶

文章插图
古隶这些出土文物不仅让我们得以见到秦隶的庐山真面目 , 而且也对程邈创造隶字的说法有了新的更準确的认识 。也就是说 , 程邈创造的所谓新书体 , 其实早在战国时就在各国民间流行使用 。从考古发掘的一些先秦金文、帛书和简册遗物看 , 隶书的萌芽期当在周朝 。如西周孝王时代的《小克鼎铭》等作品 , 在其笔法上就已初露隶书的端倪 。到战国时期 , 中国的文字开始了由篆向隶的转变 。这一点 , 从一些出土的战国中期的帛书和木简文字上 , 可以看得非常清楚 。如1980年在四川省青川县城郊郝家坪发掘了一处战国土坑墓葬群 , 在众多的出土遗物中有两件木牍 , 一件残损严重 , 另一件却较完好 , 字迹清晰可辩 。青川战国木牍比云梦秦简约早八十年 , 它的字型和秦简上的秦隶极为相似 。这是我国目前所能见到的最早隶书 。这说明 , 秦朝时既有篆书这样的官方文书的规範字型 , 也有像隶书这样非官方用的简化字型 。程邈只是对当时已经存在的这些隶字进行了比较全面的收集和系统的整理加工 , “去杂取精” , 进一步规範罢了 。也就是说 , 隶书是许多人靠日积月累共同创造的 , 决不可能是一人一时之功所成 。程邈之功应为编纂整理之功 , 而非世人所言创始之力 。程邈创造隶字的传说虽然不完全可信 , 但应该承认他所做的编纂整理工作 。作为一个基层秘书工作者 , 程邈能做成这幺一件伟大的事业 , 自然是非常非常了不起的 , 现在的秘书工作者应该为此感到自豪和荣耀 。同时 , 程邈那种历经坎坷而矢志不移、精勤奋进、自强不息、好学不已的精神更值得肯定和讚赏 。人生在世 , 谁无挫折?有的人遭受挫折而萎靡不振、自暴自弃 , 有的人却在逆境中“愿保金石志 , 无令有夺移” , 把苦难和挫折当作一块垫脚石 , 结果在对厄运的征服中出现了超越自然的奇蹟 。正如一切幸运并非没有烦恼一样 , 一切厄运也决非没有希望;人在顺利时不能得意忘形 , 在逆境中也不要一蹶不振 , 这便是程邈献字赎罪所给予我们的最重要的启示和教益 。(本文史料主要引自《史记》、《说文解字》、《资治通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