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本有机会翻盘但崇祯帝走错这一步全盘皆输( 三 )


这种明清之间完全不同于后人印象的主次态度是基于当时双方对彼此实力的忖度审视和判断后所作出的结果,然而也正是这份判断断绝了双方的议和之举 。
3议和失败的原因
崇祯十一年春,太监周起潜派遣属下周元忠赴沈阳商议和谈之事 。
崇祯十一年五月三日,朱由检在中极殿以殿试的形式召集群臣议事,杨嗣昌便借由天象变化之名正式提出对清议和 。
此言一出,便引起满堂朝臣激昂议论,但在朱由检尚未明确表态而私下支持的情况下,虽时有攻讦,但议和一事也在坎坷中展开 。
但随着当年三月张献忠的投降以及十一月李自成败逃,朝臣们之间关于议和的政治风向便发生了极速的变化 。
以少詹事黄道周为首的言*迅速发起对议和一事的攻击,“无论建虏必不可款,款必不可成,成必不可久;即款矣成矣久矣,以视宁、锦、遵、蓟之师,何处可撤?而邃谓款建虏之后,可撤兵中原以讨流寇;此亦不思之甚矣!”
同时,当时明廷极为倚重的山西、宣大总督卢象升也极力反对议和之举 。
反对派主要认为清*不可信,给予清*“抚款”求和只会羊入虎口,双方不可能有真正的和平;
【明朝本有机会翻盘但崇祯帝走错这一步全盘皆输】其次议和后撤边*入内剿匪更不可举,担心此时清*趁虚而入;
最后也是最为关键的原因便是在剿匪形势一片大好的局面下,众多大臣以及朱由检本人都觉得农民*已无须过多担心,可以集中力量对付清*而不必求和 。
正是在时局形势的误判,朱由检议和之心发生了动摇,在犹豫中想继续观察形势发展而搁置了此事 。
清*见明廷数月毫无动静,妄图以战逼和,于崇祯十一年九月兵分两路南下入侵,皇太极率领偏师进攻锦州来牵动辽东守兵,而另一路主力突破长城防线 。
时任蓟辽总督吴阿橫不敌力战而*,京师再次戒严 。朱由检启用正处丁忧期间的主战派卢象升率*迎敌,十二月中旬却因与高起潜配合不周,孤*被围奋战而* 。
崇祯十二年正月,因杨嗣昌对形势的错估导致山东首府济南在内的十八城被清*攻陷,明廷损失极为惨重 。
在这种恶劣形势下,明廷只能调集正在陕西、河南一带剿匪的洪承畴、孙传庭等率*入卫,与清议和的愿望也就彻底破灭了 。
▲松锦大战,又称松锦之战、松锦大会战,由皇太极发动,明清双方投入十几万大*参战,从公元1640年(明崇祯十三年,清崇德五年)清*围困锦州城起,到公元1642年(明崇祯十五年,清崇德七年)松山城被清*攻陷,明*主帅洪承畴被俘止,战争共经历了两年,以明*惨败告终,明朝倾尽国力打造的九边精锐损失殆尽,只剩三万残*跟随吴三桂退守宁远,之后明朝在关外的城池悉数陷落,仅剩孤城宁远 。此役是明清双方最后的关键战役,以后明朝再也没有能力组织起对清*的有效反击 。
网络配图
崇祯十二年三月,入关的这路清*在烧掳掠大半年后方才扬长而去 。
杨嗣昌立即采取“练兵练饷”的举措,在这种大练兵、“收铜募钱”筹饷的形势下,虽然百姓怨声载道,但明廷又快速在各地集结起三十二万防战之兵 。
同时在剿灭农民*战争中洪承畴等人展示出过人的*事实力,给朱由检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
在农民*形势低迷的幻象下,同时也是出于报复清*、解救锦州的目的,朱由检便酝酿着与围困锦州的清*进行大决战,妄图一劳永逸的解决边患 。
崇祯十二年初,朱由检调任洪承畴为蓟、辽总督,统领宣府总兵杨国柱、大同总兵王朴、密云总兵唐通、蓟州总兵白广恩、玉田总兵曹变蛟、山海关总兵马科、前屯卫总兵王廷臣、宁远总兵吴三桂等八总兵,九边精锐十三万、马四万集结宁远,援赴锦州与清兵会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