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缪尔·贝克特的作品 等待戈多( 二 )


塞缪尔·贝克特的作品 等待戈多

文章插图
演出剧照皮埃尔·拉图尔饰演“爱斯特拉贡”吕西安·兰堡饰演“弗拉季米尔”让·马丁饰演“幸运儿”罗歇·布兰饰演“波卓”塞尔日·勒库安特饰演“一个小男孩”名家评价英国戏剧理论家马丁·艾斯林:《等待戈多》里的意象是什幺?两个人自己认为与另一个人有个约会,所以每天去等 。最后有人送信说另一个人不来了,前一天的事第二天又重複了 。我的解释是这样的 。这个戏表达了一种想法:我们被推进这个世界,但不知为了什幺 。人不可能知道自己为什幺来到这个世界 。但又不能不想,我们既然来了,就要有所企盼 。在等待的一天中就奔波忙碌,希望在这一天结束前揭开生存的秘密 。人也许意识到人生是没有答案的,这样一来人可能会更自由 。人在等待过程中要为自己的等待寻找理由,没理由也要製造理由,这就是生存的含义 。作品影响1953年1月,《等待戈多》在巴黎巴比伦剧院首演,演出尚未结束,观众便成群结队地离开剧场,只有一小部分人坚持下来,而且对该剧给予高度讚扬 。后来这齣戏在伦敦上演时,又引起了剧场的混乱,遭到观众的嘲笑 。3年后在纽约百老汇的舞台上,它得到了热烈的欢迎 。在短短的几年间,它被译成20多种文字,在欧、美、亚许多国家同时上演,一直上演不衰 。当《等待戈多》在美国一所监狱上演时,出人意料地受到了囚犯们的热烈欢迎 。他们认为该剧表现了他们这一类人的痛苦处境,两个流浪汉和他们一样,等待着某种希望,某种可能,在等待中挖空心思地消磨时间 。监狱生活是悽惨、黑暗、无望、令人窒息的,与《等待戈多》在舞台上渲染的气氛非常相似,因此该剧带给他们强烈的震撼 。随着该剧不断地上演,不仅囚犯找到了共鸣,所有生活在西方社会中的小人物都从《等待戈多》里找到了自己生活的影子 。第二次世界大战摧毁了西方理想社会的神话,人们在战后面对的,就是一个像剧中那样的荒凉破败、混乱不堪的大舞台 。在这个舞台上,人们看不到生活的出路,终日无所事事,极端痛苦,又极端无聊,渴望改变,却又无力自拔 。大家都在盼望着有个什幺人或者什幺事情突然出现,生活从此彻底改变 。每个人都等待着,盼望着,至于;到底在等什幺,却没有人能说清 。就像弗拉季米尔说的那样:“在这场大混乱里,只有一样东西是清楚的 。咱们在等待戈多的到来 。”1998年,中国也上演了自己排练的《等待戈多》 。作者简介塞缪尔·贝克特(1906—1989),1969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荒诞派戏剧的代表作家 。出生于爱尔兰,早年来到巴黎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留在法国从事文艺创作 。开始他主要是写小说,后来主要写剧本 。1952年他发表的《等待戈多》在1953年上演时获得巨大成功 。从此以后,他又创作了许多剧作,主要有《最后的一局》《哑剧》《最后一盘录音带》《快乐的日子》等,这些都属于荒诞派戏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