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层( 三 )


电子层

文章插图
电子层排布规律E1s<E2s<E2p<E3s<E3p<E4s<E3d<E4p<E5s<E4d<E5p<E6s<E4f<E5d;规则E:np>(n-1)d>(n-2)f>ns根据这个排电子所在的原子轨道离核越近,电子受原子核吸收力越大,电子的能量越低 。反之,离核越远的轨道,电子的能量越高,这说明电子在不同的原子轨道上运动时其能量可能有所不同 。原子中电子所处的不同能量状态称原子轨道的能级 。根据原子轨道能级的相对高低,可划分为若干个电子层,K、L、M、N、O、P、Q…. 同一电子层又可以划分为若干个电子亚层,如s、p、d、f等 。每个电子亚层包含若干个原子轨道 。原子轨道的能级可以通过光谱实验确定,也可以套用薛丁格方程求得 。原子轨道的能级与其所在电子的电子层及电子亚层有关,还与原子序数有关 。
电子层

文章插图
电子层1、不同电子层能级相对高低K<L<M<N…2、同一电子层不同亚层:ns<np<nd<nf…3、同一亚层内各原子轨道能级相同,称为简併轨道 。4、原子轨道能级随原子序数增大而降低 。电子轨道亚层在周期表上也有,就是那个S、P、D、F、G等就是亚层排布 。S亚层最多容纳两个电子,P层最多6个,依次为10个、14个 。另外在分析时候还要考虑能级交错 。给你举个例子,铁的亚层在书上标的是3D64S2,这就是说,铁的第四层只用到S层,有两个电子,而第三层用到D层,D层有六个,这说明第三层的S、P层都饱和,所以S层有2个,P层有6个,D层有6个(上面分析的)所以铁的第三层有2+6+6=14个电子 。先说说金属 。元素周期表的前两个族除了氢之外都是金属元素 。由于它们是主族元素,它们的原子核外的电子层里电子都是饱和的,除了最外层 。这样看,它们最外层的电子很容易全部失去,因此它们的正价很稳定,而且只有一个,等于最外层的电子数 。除了前两个族的元素大部分为金属元素外,还有过渡元素 。排列特徵从过渡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看,很容易判断它们的次外层电子并不饱和,这样使得它们的化合价繁多,性质也很複杂 。通常过渡元素都有亚正价,比如说铁的二价正离子就叫亚铁离子,铜的一价正离子就叫亚铜离子 。这些亚价的正离子都不是很稳定,在有氧化剂的存在下都会被氧化,成为高价金属离子 。而且这些过渡元素几乎都可以成为酸根的主元素,比如铁酸根,锰酸根和高锰酸根等 。在这种高价态过渡元素形成的酸中,由于过渡金属最外层和次外层的电子全部失去,这些酸大部分都有强氧化性,比如重铬酸高锰酸等 。在化学推断题中,经常使用这些课本中不常见的氧化剂,多了解它们的性质对今后做题很有帮助 。在第三主族到第六主族里都有金属元素存在,它们是因为随着质子数增多,都显示了或多或少的金属性 。在元素周期表中非金属元素都是写在绿框里的,很醒目 。非金属元素都一得电子,一般在与金属元素形成的化合物中显负价 。但这不代表它们不显正价 。在遇到极强的氧化剂时,也会显正价,比如七氧化二氯 。这些正价的氧化物溶于水也会形成相应的酸 。这些以高价非金属元素为主元素的酸一般也都有强氧化性,象氯酸,浓硫酸 。但是,由于氟的非金属性最强,没有氧化剂可以把它氧化,所以氟没有正价 。请注意在金属与非金属交界的地方,有一些元素,它们呈梯形排列,有铝锗锑和硼硅砷碲 。它们兼有金属性和非金属性 。这是由它们所在的特殊位置决定的 。它们正处在金属与非金属交界处,是元素由金属向非金属过渡的中间元素 。仔细观察镧系和锕系元素 。这些元素之所以被排在周期表的同一个格里,是因为它们的性质很相似 。它们最外层电子层电子数相同,电子的变化都发生在次外层或倒数第三层 。科学家们为了周期 。能量如果没有外界能量输入的话,电子会儘可能降低自身能量 。能量低的电子在离核较近的区域运动,能量高的电子在离核较远的区域运动 。而电子总是儘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里 。也就是说,在通常情况下,低层有了空位,高层的电子会释放光子降低能量填补到低层去(在外面跑大圈是很累的),主量子数nn相同的电子为一个电子层,电子近乎在同样的空间範围内运动,故称主量子数 。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特徵①速度:速度非常快,接近光速;②没有固定的轨迹电子云:意义:用来表示电子在一定时间内在核外空间各处出现机会的模型 。电子云密度大的地方表示电子出现的几率大 。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电子层的划分电子层(用n表示):1、2、3、4、5、6……电子层的符号:K、L、M、N、O、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