蚊科( 二 )


蚊科

文章插图
中华按蚊生活习性蚊科均为完全变态 , 包括四个发育时期:卵、幼虫、蛹及成虫 。前三个时期的长短与种类及温度有关 。举例来说 , 媒斑蚊(Culex tarsalis,常见于美国) , 在20℃下须14天来完成前三时期的发育 。
蚊科

文章插图
蚊子但在25℃下 , 只需要10天就可以发育完成 。完成前三时期的发育所需的时间通常介于4天至一个月之间 。蚊子的卵依种类的不同可能产在水面、水边或水中三种不同的位置 , 水面上的如疟蚊和家蚊 , 水边的如斑蚊 。疟蚊和家蚊约在二天内孵化 , 而斑蚊则在三至五天会孵化 。蚊科昆虫的幼虫又称为孑孓 , 通常生活在池沼、水沟或积水的器皿等处 。孑孓常用尾端贴着水面 , 作倒垂式的漂浮 。这是孑孓在呼吸 。它利用腹部近尾端的呼吸管 , 直接呼吸水面上的空气 。孑孓利用口的刷毛会产生水流 , 流向嘴巴 , 以摄食有机物及微生物 , 但有少数种类以其他孑孓为食物 。孑孓经过四次蜕皮后会发育成蛹 。蛹几乎和孑孓一样活跃 , 不摄食 , 但可在水中游动 。形状从侧面看起来成逗点状 。靠连线胸部气孔的一对呼吸角呼吸 。经两天完全成熟 。有一些种类的蚊子幼虫(例如瓶草蚊属Wyeomyia) , 住在凤梨科植物中的积水里 。有些甚至居住在猪笼草等捕虫植物之中 。Deinocerites属的蚊子则居住在海边的小洞中 。大部分不居住在热带的品种 , 都以卵的形态度过冬天 。但也有少部分的种类以成虫或孑孓的型态来越冬 , 例如家蚊属的一些种类 , 即以雌成虫的型态来越冬 。雌蚊吸血的宿主包括人、其他哺乳类、鸟类、爬虫类、两栖类等动物 。不同蚊种对宿主有偏好 。宿主偏好性、病原体易感性和种群的数量是决定疾病媒介的重要因素 。大都刺吸人、畜血液 , 可传播疾病 , 只有少数例外 , 如巨蚊、钩蚊 。繁殖繁殖绝大多数的雌蚊都是吸血维生(主要是为了要产卵之故) , 所以它们的口器特化为细长的喙 , 以便刺穿动物的皮肤 。跟其他吸血昆虫的针状(像注射针筒)口器不同 , 雌蚊口器上布满了锯齿状的突出 。
蚊科

文章插图
蚊科和注射针头平滑的表面相比 , 锯齿状的口器和皮肤组织接触的面积较小 , 这减少了对于神经的刺激 , 所以产生的疼痛感大大降低 。蚊子吸血时 , 会反覆的穿刺皮肤 , 藉这个动作来寻找最适合的穿刺位置(以微血管密度决定) 。接着 , 将口针刺入皮肤 。口针可直接刺入微血管 , 或利用口器的游移划破微血管 , 形成血池后再吸血 。雌蚊藉由特殊的感应器来寻找它们的猎物 。雌蚊对二氧化碳、热及汗水非常敏感 , 所以它们能在一定的距离内寻找恆温的哺乳类和鸟叮咬 。有些人似乎比其他人更容易吸引蚊子叮咬 , 研究显示蚊子的叮咬似乎大约符合负二项式分布(或称巴斯卡分布、嵌纹分布) 。男性、体重过重、O型血似乎都可能使被叮咬的风险升高 。雌蚊需要摄取蛋白质以获得足够的营养来产卵 , 而从一般雄蚊的正常饮食(花蜜、果汁)中无法获得足量的蛋白质 , 因此雌蚊才会吸血 。物种演化在1.7亿年前的侏罗纪就已经演化出蚊子的始祖 。而最早的化石证据则发现于白垩纪的岩层当中 。最初演化出蚊子的区域是在现今的南美洲 , 接着逐渐往北迁徙到劳亚古陆 , 接着再度往南迁徙到热带地区 。蚊子的祖先大约有现存种类的三倍大 , 与幽蚊科(Chaoboridae)有密切的关係 。危害性蚊科昆虫的有些种类是疟疾、丝虫病、黄热病、基孔肯雅病、登革热、流行性乙型脑炎、多种马脊髓脑炎等的传播媒介 。如尖音库蚊可传播流行性乙型脑炎 , 中华按蚊是疟疾的重要传播媒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