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身探访MIT大楼、哈佛博物馆,终于知道学霸挤破头在抢什么了 历史博物馆隐藏的世界之最( 三 )


位于剑桥查尔斯河畔的MIT,很难不注意到这幢最高的楼——绿楼(Green是捐资人的姓,和绿色无关),它又被戏称为「竖的火柴盒」 。
1959年,MIT邀请贝先生为母校设计一栋新教学楼,贝先生设计了一座18层(实际高21层)的混凝土大楼 。
当时混凝土技术还在试验阶段,这样的高层建筑实属创举 。
从贝先生早期的作品绿楼,典型的贝氏创新与实验建筑语汇已呼之欲出——几何构型、天然去雕饰、强调功能性 。
■横着的火柴盒(左)、竖着的火柴盒及其力顶千钧的「砥柱」
「竖的火柴盒」是当时剑桥最高的建筑,据说至今还是 。
当年法律规定建筑最高不得超过18层,贝先生直接用几根大柱子把楼抬起来了 。没毛病啊,长高了,但还是18层啊!但据说这几根柱子在力学结构上很是了得,并且与风动效应相关 。
不愧是MIT工程师的作品,就是这么硬核 。
「竖的火柴盒」的当代传奇是,在黑客当道的MIT,有一年学生们直接把绿楼变成了「俄罗斯方块」,用编程控制灯光秀,上演了一场酣畅淋漓的游戏大战 。
紧邻「竖的火柴盒」的是「横的火柴盒」,它是化学系所在地 。
两个「火柴盒」是不是都很形象啊!它们都「素面朝天」,就是裸露的水泥墙,内饰也极简,简单粗暴,但细节到位,非常实用 。
绿楼另一侧是30度锐角楼 。
如此锐角的楼真是非常罕见,走进楼内却没有越走远逼仄的感觉,相反因地随型,一个小型楼梯间被妥帖安排在尖角处,而且每个房间的采光结构都非常合理 。
■30度锐角楼里楼内,为了调节三角形带来的锐利感,房间门都是彩色的,还配有一个圆型透光窗 。
第四幢是媒体实验楼,也是四幢里最晚期的作品 。
老楼是贝先生的作品,后来又从楼接出建造了新楼部分 。如今,老楼又是视觉艺术展览中心,轮换展览艺术家们各类艺术作品,常年免费对公众开放 。
■贝先生设计的媒体实验楼老楼,如今也是视觉艺术中心,常年举办各类艺术展,免费向公众开放 。
边上自行车停放处也非常MIT,不仅配有打气筒,还配有修车的扳手等工具 。「手脑并用」的烙印打在MIT校园的每一处 。
这四幢建筑都以简洁明快的几何构型主导,都是极鲜明的贝氏建筑语汇,它们也是现代主义建筑的代表作品 。
二战之后,华而不实的古典建筑主义被抛弃,战争对经济的重创,战后重建更需多快好省,加之混凝土等材料、新技术的出现,贝先生站在时代的潮头,作品开一代风气之先 。
除了这四幢大楼,每个游人也不会错过MIT当下最网红的大楼——电子工程与计算机大楼,它倒不是贝先生的作品 。
这幢楼从外观看,简直就是「东倒西歪」,但就是不倒;里面,更无一块规则的空间,百转千回 。
它也像极MIT的另一面:惊艳 。
■MIT的网红打卡楼--电子工程与计算机大楼 。
MIT当然也有博物馆 。对科学与工程感兴趣的游学生不妨一游,里面充满了动手的乐趣,非常酷 。
它的紧邻是MIT出版社书店,书店的门牌号是Main Street 314号,也非常MIT 。
众所周知,3.14/π与MIT有不解之缘,MIT的常规录取放榜日就是每年3月14日 。



大学与城市
选大学,也是选城市 。
一个城市的文化孕育了大学,大学也塑造了城市的文化 。所以,如果有时间的话,也不妨走出象牙塔,在城市里游览一遍 。
作为有全美最多顶尖大学的之一的城市,波士顿城市不大,文化环境极其优越,是美国精英大学最初的发源地 。
除了大学外,也聚集了一大批精英中学和研究机构,集精英文化之所长的代表之城 。